备考2023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试卷25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东北三省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6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
    A、山地 B、平原和高原 C、盆地 D、盆地和高原
  • 2. 全部属于北方地区的地形区是(   )
    A、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和珠江三角洲 C、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 D、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
  • 3. 北方地区农业特点是(   )
    A、农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 B、农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 C、农田多为水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D、农田多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
  • 4. 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C、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D、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 5. 读图,位于东北地区的山脉①②③分别是(   )

    A、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B、大兴安岭、长白山脉、小兴安岭 C、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D、长白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
  • 6. 制约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资源紧张 B、能源不够 C、劳动力资源不足 D、多高原山地
  • 7. 北方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
    A、高粱 B、小麦 C、水稻 D、油菜
  • 8. 下列四幅图中,反映北方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 9. 我国北方地区耕地多为旱地,从长远来看,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
    A、灌溉农业 B、河谷农业 C、节水农业 D、转基因农业
  • 10. 读“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甲、乙所代表的传统民居分别是(   )
    A、窑洞、四合院 B、四合院、窑洞 C、蒙古包、窑洞 D、吊脚楼、四合院
    (2)、图中甲所代表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   )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 11. 下列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与我国北方地区相符的是(   )
    A、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B、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 C、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 D、居民以面食为主
  • 12. 北方地区土壤类型以(  )为主
    A、黑土和黄土 B、紫土 C、红土 D、水稻土
  • 13. 关于东北地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合热带农作物的生长 B、最大的优势是光、热资源丰富 C、最大的优势是耕地辽阔、土壤肥沃 D、农作物一年三熟
  • 14.  读我国东北地区及过中南工业基地示意图(图),完成下面小题。

    (1)、 适合在东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是(     )
    A、茶叶、小麦、花生 B、棉花、青稞、玉米 C、甘蔗、玉米、水稻 D、甜菜、小麦、大豆
    (2)、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辽中南工业基地是(     )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高科技工业基地 D、综合性工业基地
  • 15. 下列对东北三省地表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清水秀、树木常绿 B、黄沙漫漫、戈壁广布 C、雪山连绵、湖泊星罗 D、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 16.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珠三角地区相比,该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最大优势是(   )
    A、科技发达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2)、图中A城市最主要的工业部门是(   )
    A、石油工业 B、钢铁工业 C、电力工业 D、棉纺织工业
    (3)、下列属于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丘陵、盆地 B、平原、山地 C、高原、山地 D、平原、盆地
  • 17.     为提高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我国实施了粮食储备战略。下图为我国“中央储备粮食直属库数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央储备粮食直属库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四川、重庆 B、湖南、江西 C、山东、河北 D、黑龙江、吉林
    (2)、甲地农作物的熟制是(   )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三熟
  • 18. 读“东北部分城市降雪初日期、降雪终日期和最大积雪厚度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图中四城市雪期(从当年降雪初日期到次年降雪终日期的天数)长短和最终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2)、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 19. 东北地区山环水烧,物产丰富。读东北地区地形图,回答12~13题

    (1)、不可能属于数码⑥所在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是(   )
    A、甘蔗 B、小麦 C、大豆 D、甜菜
    (2)、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特征为(   )
    A、沿山脉走向分布 B、集中于辽河平原 C、集中于交通干线沿线 D、集中于东南沿海

二、综合题

  • 20.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地区。 
    (2)、山脉A是;铁路干线B是
    (3)、甲、乙两地都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作物熟制一年一熟的是 , 主要生产小麦、玉米、花生的是;两地耕地类型以为主。
  • 21. 读“北方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脉A、B、C之间的地形区是 , 山脉D以东的地形区是 , 以西的地形区是
    (2)、图中甲所在的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乙所在的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3)、北方地区与乙所在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是一线,就温度带来说,该线的南侧属于 , 该线的北侧属于;就干湿状况来说,该线的南侧属于 , 该线的北侧属于
  • 22.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带领全国的农业专家在东北平原上进行水稻良种良苗培育,目的是为了产出更多的粮食。读“中国农产品主要产区建设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集中分布在(填“季风区”或“非季风区”),地形类型以为主。
    (2)、东北平原成为世界上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得益于的气候特征。
    (3)、长江流域主产区的耕地类型是 , 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三、图文分析题

  • 23. 东北三省不仅是“中国饭碗”,也是“国之重器”。北京某中学师生开展了以东北三省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小组:以“中国饭碗——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为主题进行学习。同学们收集资料探究了三江平原成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的条件,并制作了框图(图2)。

    (1)、三江平原位于我国(方位)角,西邻(山脉)东南端,东至乌苏里江,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
    (2)、在图2的横线上填写适当词语反映三江平原成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的条件:①
    (3)、在下表中写出三个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特点和与当地自然资源的关系。


    工业结构

    原因

    大庆

    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①为主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伊春

    以钢铁、木材及林产品加工和家具制造为主

    资源丰富,附近有煤炭资源

    鞍山

    以钢铁、非金属矿物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

    矿资源丰富,附近有煤炭资源

    (4)、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填字母)

    ①推广节能降耗、减污的绿色生产②弱化农业发展,扶持工业发展

    ③调整能源结构,进口煤炭等能源④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创新产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请就东北发展冰雪旅游提一点建议:
  • 24. (关注互利共嬴:京津冀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化。北京某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探究京津冀共建朋友圈”活动。运用的图表如下:京津冀地区示意图;京津冀及全国2019年人口密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表;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定位图。

     

    全国

    人口密度(人/km2

    1322

    1306

    355

    142

    人均GDP(元)

    164197

    90294

    46457

    71010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亿m3

    40.8

    14.6

    236.9

    946.9

    (1)、根据资料可推知,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京津冀“共建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市和天津市由于人口密度(大/小)、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说出其发展工业的一个优势条件。
    (3)、读图可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将建成型区域,这体现北京的城市职能有。(双项选择)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科技创新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