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平桂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6 类型:期末考试
一、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2. 1958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半坡人生活中有( )A、半地穴式房屋 B、干栏式房屋 C、出土的稻谷 D、铜鼎3.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4.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 )A、皇帝制 B、民主制 C、禅让制 D、礼乐制5. 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奴隶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中央集权制的创立 D、分封制的实行6.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此文说明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外族入侵 B、势力扩大 C、统治残暴 D、灾害频发7. 下图中展示“最早的汉字”是( )
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
采
刃
焚
休
日
A、甲骨文 B、铭文 C、小篆 D、隶书8. 如图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铁锸,它是一种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通常用来除草、作坑等。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9.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面临着激烈动荡的大变革,下列史实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是( )A、走向统一 B、诸侯争霸 C、政权分立 D、农民起义10.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由此可知,秦国之变得益于( )A、颂扬汤武功德 B、商鞅变法 C、强调以礼治国 D、批评商朝暴政11. 最早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对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的思想家是(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老子12.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解决问题,汉初统治者实行( )A、采用屯田制 B、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休养生息13.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14. 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 )A、释放奴婢 B、轻徭薄赋 C、严惩贪官污吏 D、尊崇儒术15.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说明当时( )A、国家的财政问题已得到解决 B、诸侯国势力逐步被削弱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D、国家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16.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编写史书(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依据历史传承 D、秉承朝廷旨意17.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的医圣祠,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医圣”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是( )A、 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C、编写医学巨典《黄帝内经》 D、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治未病”理论18. 按顺序观察下列三幅图,反映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A、分裂割据 B、合久必分 C、走向统一 D、战争不断19. 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该诗反映的事件( )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B、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奠定基础 C、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D、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2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21. “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下列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是( )A、“八王之乱”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22. 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B、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迁都洛阳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23. 《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了某一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地区指的是( )A、山东地区 B、关中地区 C、西域地区 D、江南地区24. 解读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北方统一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25.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26.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三:(北魏某统治者)规定“不再说鲜卑语,而须改说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罢宫.”
——摘译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炎帝、黄帝”的贡献。根据材料指出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归纳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材料体现了该事件的哪一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4)、综合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一谈你的感想。(提示: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2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不是张骞通异战,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钢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治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肤着皮毛、琥珀、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销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摘编自《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三:通西域以后,西部地区的苜蓿、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务。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这届论坛对外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我多次说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
(来源:2019年4月27日新华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丝绸之路输出和输入的物品。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哪一机构来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谈谈该机构设置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发展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为主题,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8. 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捕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那国务劝农桑……”
——摘编自《汉书》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战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持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烧,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并谈谈农业发展对当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景帝的治国理念。为此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