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纸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鸟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若奎和潘雪娥的交流方式简单,缺乏温情,邻居们听到这样的招呼时都有点泄气,因为他们期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B、主人公郑若奎所买的玫瑰、蔷薇、海棠,花语都和“爱恋”有关,这表明他看起来虽然拘谨而寡言,但内心渴望爱情。 C、“门”可打开,也可封闭,指向丰富,标题中的“门”前加”永远”,说明两位主人公存在隔阂,心意一直未被对方了解。 D、那群热情而善意的邻居,也是阻隔两位主人公爱情发展的因素,这表明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一些无恶意的侵犯现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中,虽然屋内现代化设备增多,但用“古镇”“古井”等暗示这里环境封闭,人们的思维方式等都是陈旧且难以改变的。 B、那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蒙受灰尘的房间里一尘不染,一方面象征着男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与本文热烈明朗的行文基调一致。 C、小说采用不同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来完成的,对邻居们的刻画则更多运用了心理描写。 D、结尾以一句简单的“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简约含蓄,和欧·亨利式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引人深思。
    (3)、小说在短短的篇幅中,悬念迭起,请概括文中主要设置了哪些“悬念”?
    (4)、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孔乙己》中的“酒客”和《永远的门》中的“邻居”都是“看客”。试比较这两类“看客”的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江,横槊赋诗    临:面对 B、知不可乎得    骤:多次 C、而吾与子所共    适:享有 D、不知东方之既    白:明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曹孟德诗乎    蚓无爪牙 B、侣鱼虾友麋鹿    则知明行无过矣 C、挟飞仙遨游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相与枕藉舟中    其皆出于此
    (3)、下列对选文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体物言志的古代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B、《赤壁赋》写于黄州时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性旷达的他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C、“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思慕的人,实际上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常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表达了一种礼貌和尊敬。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借助夸张、想象的手法,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作者的情感随之陡转,由乐人悲,文章也因之跌宕。 B、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C、作者以水、月为喻,阐述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不过是转瞬之物;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则物我皆无穷尽”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选文既抒情也说理,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的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释】①爇: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 B、“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C、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D、“雁默先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是因为在意人地位尊卑的句子是“”。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运用比喻,借客之口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渺小的无限慨叹。
    (3)、《论语》中引用诗经“ , 美目盼兮”原本是描写女子的美丽,而《静女》中则以动作描写女子的淘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泰山是神奇的,它的神奇在于____________的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清朗明快;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神秘、温和的一面。夏日雨水充沛,“哗哗哗”的瀑布从高处____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佩环。山内空气清凉,___________,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

    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_______地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微风拂过,夹杂着松林中特有的自然气息。突然,身下不觉一阵湿凉,茫然起身,这才发现,一汪浅流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斜躺的山石。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不入此景,怎得此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多姿   倾泻   万籁俱寂   斑驳 B、变幻多姿   倾泄   万籁俱寂   斑斓 C、变化莫测   倾泻   万马齐喑   斑驳 D、变化莫测   倾泄   万马齐喑   斑斓
    (2)、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下列各项中,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古诗十九首》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正如钟嵘所说的那样,“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D、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
  • 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注释:夸父,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为了让族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决定把太阳摘下,让太阳听从人们的指挥,于是开始逐日。经过九天九夜,夸父终于追上了太阳。但太阳炽热异常,夸父十分口渴,在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最后在奔于大泽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

    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仿照画线句,从夸父的角度另写一段文字。

  • 8.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保护生物多样性,摆在第一位的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 , 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尽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我们要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 通过这种优势转化,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我们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不负青山不负人,这既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也是处理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真谛。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我们还需要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