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4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下列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C、曹操废掉汉献帝,建立了曹魏政权 D、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3. 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 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4. 西晋与秦朝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B、都是一个统一的王朝 C、都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 D、都是在少数民族的进攻下灭亡的5. 西晋“八王之乱”的影响主要有( )
①导致西晋走向衰落 ②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③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内迁 ④人们生产生活遭到破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 下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 B、西晋结束了三国并立的局面 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特点( )①政权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 ③江南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④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 下表是中国古代历朝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该表反映了(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10
62.9%
6624296
37.1%
A、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B、人口迁移促使北方经济的发展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发展9. 《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10. 在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衣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11. 下列成就中属于科学家祖冲之的是( )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②创制出《大明历》③改进了造纸术
④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下列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作 B、《兰亭集序》作者被誉为“书圣” C、《兰亭集序》创作于西晋时期 D、《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二、非选择题
-
13. 七年级(9)班的同学正在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题进行探究。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如图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中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图1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3)、图2与《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4)、请根据两幅历史地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设计了如下活动,并提出相关问题,请你也来参与,完成探究活动。(1)、活动一 【制作卡片——领略科技发明】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信息,完成资料卡片的相关内容。(2)、活动二 【撰写简介——考察名胜古迹】
如果由你来撰写上面这些景点的导游词,你会怎样介绍呢?
(3)、活动三 【赏析作品——感受书画魅力】
请分别写出上面三幅书画作品的名称,并任选一幅简述其创作特点。(4)、活动四 【归纳提升——探寻发展原因】
你认为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以上这些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