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 寒假提前学(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习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图是唐朝藩镇的分布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

    A、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 B、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 D、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
  • 2. 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灭唐
  • 3. 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皇帝荒废朝政    ②节度使权力膨胀    ③发生严重灾荒    ④军队战斗力薄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4. 下列各项,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皇帝荒废朝政 B、节度使权力膨胀 C、军队战斗力薄弱 D、杨贵妃得宠
  • 5.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解决 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灭亡
  • 6. 杜甫诗《无家别》中写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出现该社会现象的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宦官专权 C、安史之乱 D、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 7. 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是( )
    A、唐朝灭亡 B、使唐朝由衰转盛 C、使唐朝边境安定 D、使唐朝由盛转衰
  • 8.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局面。其中五代统治的区域主要是(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
  • 9.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其中不包括( )
    A、后梁 B、后金 C、后周 D、后汉
  • 10.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五代十国的局面,实质上是( )
    A、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 C、十国鼎立的局面 D、地主豪强势力发展的结果
  • 11.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五代是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 B、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成汉 C、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 12. 五代时期中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担任过节度使,如后梁建立者是宜武节度使,后晋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南方已完成统一 C、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59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 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石壕吏》。
    《石壕吏》(节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成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材料二: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出现的内讧,为唐军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肃宗即位后,一边任命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平叛,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又迅速从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处调兵增援。此外,肃宗还向回纥、于阑、西域等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参加战斗。在叛军的控制区,如河北等地,由于叛军的残暴统治,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安、史的统治。
    (1)、结合材料一指出杜甫创作这篇诗作的背景。
    (2)、诗歌内容主要描写了当时怎样的一种情景?诗歌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3)、试从材料二总结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巢起义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黄巢起义的特点是什么?这次起义使唐朝统治者逃到何处?
    (3)、出现材料三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