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4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维新的曙光刚刚显露,却瞬间消失。激愤的中国农民烧教堂,杀洋人。联军长驱直入,攻占北京,再遭国耻。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C、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 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知识结构图中横线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3.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4. 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庚子年发生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美联军 D、联合国军5. 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场景,你认为明显错误的是( )A、李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B、王先生到京师大学堂看同乡 C、朋友相见多行握手和鞠躬礼 D、清军到处搜查抓捕革命党人6. 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该事件是( )A、创办强学会 B、百日维新 C、公车上书 D、创建兴中会7.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得到了尊重 B、甲午战后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甲午战后列强获得贸易的特权 D、列强侵华主要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8. 有人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是‘跪着造反’,这暗示着变法必将失败。”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B、变法冲击了封建思想 C、变法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例律9.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材料旨在强调甲午战争后( )A、晚清政府开始“师夷长技”以图自救 B、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探索救亡图存运动发展 C、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广大人民逐渐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10.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 C、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2. 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A、 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二、材料分析题
-
13.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摘编自《安德鲁·翰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蕃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条约。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材料一中的“这场禁烟运动”引发了哪一场战争?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哪一文件里?这些条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在事件发生的战争前后攫取好处最多的是哪个国家?(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情?“甲午一役”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中的哪一条款使列强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4)、材料四中“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是什么?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5)、综合以上材料,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劻、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据材料分析道光帝认为战败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造成“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直面相对”现象与条约中哪条规定有关?据材料分析咸丰帝反对的原因。(3)、据材料三分析慈禧“大喜过望”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最能说明“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是条约中的哪条规定?(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清政府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