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册历史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寒假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说明(   )

    国别

    人均产量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A、我国工业门类不齐全 B、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 2. “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A、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一国两制”的实践
  • 3. 刘少奇在某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报告中“前进一步”的结果是(   )
    A、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4. 连环画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下图是连环画《老孙归社》的封面,该书讲述了1953年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当时进行的(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5. 如图所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进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6. 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 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可行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
    A、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 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大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D、“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 8. 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 9. 1956-197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二、非选择题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势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二: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方面,鞍山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大批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

    (1)、在材料一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
    (2)、当时国家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外,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这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写出材料二中“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它的提前完成有何意义?
    (4)、两则材料在发展经济上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5)、有人说:“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巨变。”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 1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南海县志农业》第十四卷

    材料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材料四: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

    材料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3)、在1956年至1966年的10年里,列举两例“冷色”“低音”。
    (4)、“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5)、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