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广南二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3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元中书省有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有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皆称宰辅。而秉政者,丞相也,皆蒙古、色目世家为之。与唐宋相比,元朝中书省(   )
    A、激化了民族矛盾 B、掌握了军政大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 2.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即位之初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问道于赵普。赵普对曰:“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
    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3.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它将开沟、播种结合在一起,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了十几倍。耧车的使用(    )
    A、导致了铁犁牛耕出现 B、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C、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成长
  • 4. 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
  • 5.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其中在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也没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这说明当时(    )
    A、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B、墓葬风格呈现地域差异 C、礼乐制度日趋完备 D、手工业生产趋于专业化
  • 6.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7. 西周统治者告诉鲁、卫之君,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说推行政令时,要照顾殷人的习俗,在疆理土地时,则要依照周的法制。这一举措(   )
    A、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 B、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有效维护贵族间的政治联系 D、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 8.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 9. 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 10. 观察下面两图,图一至图二的变化反映了(    )

    A、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提高 B、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 C、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D、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 11.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段材料表明(    )
    A、舜代尧职属于禅让制 B、舜代尧职属于宗法制 C、舜代尧职属于分封制 D、舜代尧职开启世袭制
  • 12.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 13.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 14. 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 15. 下表是汉、唐、元、清时期编纂的四川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其中,不符合相关时期史实的是(    )
    序号 地方志 朝代 目录
    A 《宜宾志》 汉朝 三公、刺史、太学、 犍为郡、瓦子、岁币
    B 《成都志》 唐朝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科举
    C 《乐山志》 元朝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D 《绵阳志》 清朝 内阁、小说、海禁、徽商、军机处
    A、A B、B C、C D、D
  • 16. 《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如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    )
    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 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 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 D、是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机构
  • 17. 学者研究发现殷商势力范围可细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属商王直接控制区。第二层属于殷商王室的族群及部分王室宗族所在。第三层属更富独立性的区域,相当于边域或域外区。材料表明商朝
    A、实行了内外服制 B、进行了层层分封 C、王权专制已出现 D、以宗法血缘建国
  • 18. 在地方上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的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 19.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 20. 比较而言,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掌握了部分行政决策环节,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所谓的“部分行政决策环节”包含(    )
    A、批红 B、票拟 C、密折 D、监察
  • 21.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22.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 23. 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

    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 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 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 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
  • 24.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 25. 下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西周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B、西周推行井田制 C、西周建立了贵族等级制度 D、周人擅长于农耕
  • 26. 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    )
    时期 概况
    汉武帝时期 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中朝官员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
    汉昭帝时期 大司马作为中朝领袖,领衔中朝官员预闻政事,参议决策,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成帝、衰帝时期 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外朝上
    A、中朝逐渐控制决策 B、藩镇割据初现端倪 C、宰相制度渐趋成熟 D、朝廷权力再次分配
  • 27. 明末清初的《补农书》中说:“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薄,多种田(种粮食的地)不如多治地(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    )
    A、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C、导致了男耕女织模式瓦解 D、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兴起
  • 28. 秦及汉初的尚书是宫廷掌管文书奏章的官职,与尚冠、尚衣、尚食等合称“六尚”,办公地点尚书台位于大内。东汉时,尚书台总理奏章、宣布诏令、参与决策,实际成为总理国事的中枢。古代史学家概括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反映出东汉(    )
    A、汉承秦制,“国事”与“家事”兼管 B、制度创新,内朝转为外朝的变革趋势 C、加强皇权,三公无实权并渐成虚位 D、权利制约,协调中央各部门的关系
  • 29.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 30.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朝聘会盟非常频繁。晋国规定各附属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以鲁国为例,春秋时期鲁君朝周仅三次,而朝齐、晋、楚竟达三十三次之多。这说明(    )
    A、春秋时期战争很频繁 B、朝聘会盟消弭了战争 C、宗法等级更加森严 D、礼乐秩序进一步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 32.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 33.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