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澄江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3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并且出现“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南朝梁武帝( )A、重用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 B、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方式 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2. 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哪一和约( )A、宋辽和议 B、绍兴和议 C、澶渊之盟 D、宋夏和议3. 唐《本草图经》载“菘菜不生北土,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菘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为此徐光启亲自试种,结果“种芜菁三四年,亦未尝变菘也”;此外,他积极试种南洋传入的甘薯,并解决了甘薯在北方的越冬藏种等问题。材料反映了徐光启( )A、继承总结前人经验 B、学习西方农业思想 C、开展实地调查统计 D、重视农业实验方法4.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由此可知,唐太宗的政治理念是( )A、谏官十明君→皇权加强 B、昏君十良言→社会动荡 C、昏君十奸臣→国破家亡 D、明君十良臣→治世良方5. 《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D、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6.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文字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7. 郑国渠引泾水东注洛水,不仅解决了关中地区的干旱问题,而且改良了土壤。这表明( )A、西周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B、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发展 C、郑国的水利灌溉发展较好 D、农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8.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A、汉朝 B、北魏 C、唐朝 D、宋朝9.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10.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11. 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反映了( )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 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12.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13. 唐代御史若进言莅事不当,会被杖责;明代开始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则无此类事情发生,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可知( )A、两宋政治远比唐代清明 B、宋朝重文轻武特征显著 C、宋朝君主集权远逊唐明 D、唐明两朝君权更为集中14. 一千多年过去,古老的市舶司遗址多已湮没,只有位于泉州的市舶司遗址还存在一部分,参观它,我们可以了解宋代( )A、民族关系的历史 B、政权兴亡的历史 C、文化发展的历史 D、对外贸易的历史15.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曲辕犁的出现 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7.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8. 人们评说昆曲时说“乾隆嘉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昆曲走向衰落。由此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因素是(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人19.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封建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20.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继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其中1642—1643年,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的是( )A、卡伯特 B、塔斯曼 C、卡蒂埃 D、哈得逊21. 从下图及说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 )A、世界最古老的文明 B、分布广泛,趋向多元一体 C、分布均匀 D、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22.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23. 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A、春秋时期 B、汉朝 C、战国时期 D、唐朝24.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以下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25.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 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 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
26. 材料: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1)、田柴科制度的推行产生了什么结果?(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析田柴科制度的意义。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政区域,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历史学家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碎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钱穆所说的宋代政治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28.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