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1月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B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姜寨聚落遗址是下列哪一个( )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2. 下列政权不是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 )A、西周 B、西晋 C、南宋 D、明朝3.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 )A、《唐六典》 B、《唐律疏议》 C、《大唐开元礼》 D、《唐律》4. 北魏时期《杨大眼造像记》拓片,它位于( )A、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B、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C、甘肃敦煌莫高窟 D、甘肃麦积山石窟5.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康輶纪行》6.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是( )的创办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D、清华学堂7.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8. 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是( )A、银元之战 B、米棉之战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战争9. 下列国家或政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的有( )
①波斯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罗马帝国 ④德里苏丹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 )A、波兰 B、匈牙利 C、保加利亚 D、民主德国11. 下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
印度产地
亚历山大里亚
威尼斯
欧洲消费国
1—2
10—14
14—18
20—30
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D、世界市场的形成1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有了更广泛的追求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自主性与经济独立、传播自己对世界事务看法等。它们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追求其目标,如建立一些国际商品组织(欧佩克等),成立地区性组织(七十七国集团等)。这( )A、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B、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 C、阻碍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13. 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俨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C、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D、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14. 如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 )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
17世纪初的欧洲局势34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41
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5
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①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维也纳会议 D、德意志帝国成立15.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简称G7)是西方主要工业国的最高会议,目的是协调内外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后,常邀请俄罗斯参加,变为"7+1"模式。如图中端坐着的寓指西方七国,桌外人物寓指俄罗斯,这反映了( )A、美俄全面对抗依然存在 B、俄罗斯致力于加入北约军事集团 C、战后和平思潮日益高涨 D、西方发达国家竭力维护中心地位16. 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A、 健全法律体系 B、践行凯恩斯主义 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D、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17.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18. 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对其经济举措表述正确的是( )A、扩张货币刺激通胀 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提高企业所得税率 D、增加政府财政支出19. 明朝思想家李贽提出,“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他又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理、人欲并无区别。李贽的思想( )A、打破了传统儒学的僵化 B、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 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倾向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0. “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21. 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这些画作( )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 B、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明显提升 C、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风貌 D、表达了打破美国封锁的决心22. 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23.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24.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 )A、叙利亚 B、阿富汗 C、南苏丹 D、缅甸25. 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是( )A、故宫博物院 B、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C、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D、中国国家博物馆二、非选择题(共4个大题50分,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29题分10分)
-
26. 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一: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
阶段1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2)、从材料二表格中选择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必须前后相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货币的变化及其影响。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781年到1787年的这段时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民主的程度和各州独立权的行使都较为充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体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使美国内部的形势更加困难和严峻。因而,不少史学家将此时的美国称为“危急时期”。
——摘编自张进铭《汉密尔顿的建国思想及对美国的历史性贡献》
材料二: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政治制度。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对政府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即“权利法案”。该法案侧重于对公民自由权的保护,对言论自由、正当程序和平等权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此外,美国宪法还规定了基本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由此确立了美式民主的核心。
——摘编自周婧《美国宪法全球传播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学家将1781~1787年的美国称为“危急时期”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美国宪政体制形成的因素。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草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