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一模)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材料解析题

  • 1. 中华文明巡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物馆准备举办主题为“中华文明巡礼”的展览活动,邀请同学们参与布展。

    (1)、根据展品信息,将如图展品匹配相应展馆。 (填写字母)

    (2)、观察下列待展展品,若要据此增加一个展馆,你认为新展馆应被设置在(   )展馆之后。(单选)

    A、先泰馆 B、秦汉魏晋馆 C、隋唐馆 D、明清馆
    (3)、上述展品是按照时序布展的,但也可按照内容专题布展。依照示例,试拟定专题,并选择与之匹配的展品重新布展。

    示例:

    专题:从文字看早期国家

    展品:甲骨卜辞、青铜器何尊铭文

    专题:

    展品:(至少选择两项)

  • 2. 食物的传播

    食物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密不可分。伴随着人类的活动,食物物种从原产地逐渐走向全世界,在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1)、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将下列食物物种与原产地相匹配。

    ①小麦、大麦

    ②水稻

    ③粟

    ④玉米、甘薯

    (2)、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的生产各有特点,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图2中为公元前6世纪末某地的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当地人收获橄榄的情景。推测这一地区应是(   ) (单选)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美洲 D、古代希腊
    (3)、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椒、胡萝卜等传入中国是通过(   )(单选)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欧亚航线 D、大西洋航线
    (4)、15、16世纪,马铃薯和番茄等作为观赏作物传入欧洲的背景是(   ) (单选)
    A、新航路开辟 B、奴隶贸易 C、蒙古西征 D、奥斯曼帝国建立
    (5)、结合下列材料,谈谈食物物种的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竽、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代)袁景晖《建始县志》

  • 3. 外交文书中的翻译问题。

    语言文字的互通互译是不同文明交往的重要途径。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是中英官方直接交往的开端。使团出发前夕,英方致书于清朝广州官员,以为事先沟通。该文书原由英文写成,经清朝官员翻译后,作为奏折附件上呈朝廷。译文如下: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进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沽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1928年,随着故宫档案的开放,研究者在整理故宫档案时,发现了深藏禁宫的外文原件,认为上述译文“辞气事理未能吻合”,故加以重译:

    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爱尔兰国王佐治第三声名远播及于寰宇,前闻中国皇帝八秩正寿,原冀其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祝寿),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良用歉疚。兹欲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特定派遣枢密大臣皇弟佐治马戛尔尼充特派大使,其人贵胄显秩,历更国家要职,德行、才能兼赅俱备,兹以全权代表敝国君主聘于中国皇帝御前,并代致其恳切之词。若本敝国君主之意向以立基础,则可以证示敝国君主之诚心挚意,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敝国君主实深愉足。

    ——两篇译文均出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

    问题:

    (1)、比较两种译本,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从译本的差异可以推测出乾隆时期上奏官员怎样的心态?这一现象导致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辞气事理未能吻合”外文原件的译本,却在乾隆时期作为官方文书真实发挥了作用。综合上述材料,从译者意图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英国文书的翻译问题?
  • 4. 革命的“全球旅行”

    “革命这一巨人自17世纪以来,开启了持续不断的“全球旅行”。

    材料一:法国革命,如同英国革命开创了新政体的纪元那样,在欧洲开创了新社会的纪元。

    ——米涅《法国革命史》(1824年)

    材料二:从格拉斯哥到伦敦的整个工人阶级对富有者的极大的愤怒,这些富有者有系统地剥削他们,然后又冷酷地让命运去任意摆布他们。这种愤怒经过不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几乎是可以算出来的)就会爆发为革命,和这个革命比起来,法国第一次革命和1791年简直就是儿戏。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三:十余年来,世界革命之怒潮,澎湃腾激,无远弗届。以例举之,葡萄牙革命矣,墨西哥革命矣,吾华革命矣。他如印度、土耳其之青年革命运动,亦有渐即燎原之势矣。

    ——李大钊《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1917年3月)

    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时代之精神不同,革命之性质自异,故迥非可同日而语者。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新政体”指的是什么?材料三的“吾华革命”“俄罗斯之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恩格斯预言的“这个革命”的社会根源。
    (3)、结合材料二、三,概述20世纪初,革命最终成为“怒潮”的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革命的“全球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