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君位继承方面,商朝曾经实行过兄终弟及;西周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来,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原则下,选择“贤能”的皇子而非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逐渐增加。上述变化( )A、受宗法观念影响 B、主要目的是稳固政权 C、加强君权的需要 D、实现了选贤任能主张2. 如表所示为《尚书酒诰》的若干记载,讲述了周成王时,在周公之弟康叔被封于殷都旧地以建立卫国的册命仪式上,周公对卫国君臣的训诫。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要求
大意
“无彝酒”
只有祭祀才能饮酒
“戒缅酒”
强行断绝沉湎于酒
“执群饮”
聚众酗酒的周人一律格杀,殷商遗民经教育不改正者亦格杀
A、周成王的权威遭到挑战 B、殷商遗民反抗意识强烈 C、礼崩乐坏现象引发关注 D、礼法并用思想得到运用3. 在春秋时期,宗族有氏,贵族男子以氏相称。图2显示了士在行政人员中所占比例和无氏的行政人员比例。这一变化说明( )A、奴隶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 B、传统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C、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官僚政治已经初步形成4. 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 )A、秦朝法律书一一《秦律》 B、遗存的诸子百家的著作 C、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D、中央与地方官考核档案5. 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6. 魏晋时期,首次出现了有别于原来“里”的“村”,村成为乡里组织重要的单位。乡里组织的官员数量依照户口编定。“按千户为准,千户以上置史、佐、正三人,依户口数另设里吏一人”,乡官主要由官府派出,辅以民间推选,并享有俸禄品秩。这些乡官的设置在当时( )A、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系统化 B、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D、取代了政府控制基层社会7. 唐初,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高宗以后,左、右仆射要加上“同三品”名号,才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玄宗时,政事堂被改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并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上述变化表明,唐朝( )A、尚书省的职权逐渐被削弱 B、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C、政事堂议政制度遭到破坏 D、中书省的核心地位提升8.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唐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唐代钱制为后世所沿用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唐代金属制币达到顶峰9. 唐律明文规定,“奴婢告主,(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而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有权与雇主对簿公堂。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A、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 B、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10. 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11. 王安石等变法派在变法期间,不仅撰《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也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变法派( )A、托古改制的思想 B、复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恢复周礼的决心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12. 某著名学者指出,行省弥补了传统郡县制的不足,元中央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并以其内部特有的机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成熟、稳定的建制。该学者意在说明行省制( )A、借助分权与集权加强中央集权 B、细化了中央与地方权力 C、聚集境内财富以提供中央需要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13. 明代内阁大臣高拱抨击当时的科举选官说:“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出身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至于升迁,则进士治绩之最下者,犹胜于举人治绩之最上者也。”这反映出明代科举选官( )A、丧失甄选官吏价值 B、重视官员家世门第 C、强调科考功名差别 D、侧重官员行政能力14. 下表是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以来货币政策演化表,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洪武年间( )时间
主要内容
洪武八年三月
造大明宝钞,钱、钞兼行,禁民间金银物货交易
洪武九年五月
革罢各布政司宝泉局,停铸钱
洪武十年五月
命各布政使司复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
造10文—50文小钞,以便民用
洪武二十二年六月
工部请求不要停罢铸钱,仍收废铜铸钱以便民用,获准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
令全面禁用铜钱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纸币出现 B、政府货币政策兼具主导性和灵活性 C、钱钞取代白银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D、政府货币政策反复无常不顾及民生15.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16. 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17.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等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A、旨在培养新政人才 B、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 C、突出引进西方技术 D、有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8. 1914年的《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仅用几句话简述了武昌起义,但编者用了将近2页的篇幅重点叙述袁世凯力促“清帝逊位”的具体过程。编书者意在( )A、强调清王朝统治结束 B、遵循秉笔直书的著史传统 C、突显南北议和的功绩 D、构建北京政府统治合法性19. 二战期间驻中国美军指挥官魏德迈,根据他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训政时期作为最高实力人物的蒋介石一直在四种战线上作战,“对付日本;因对付苏联而要对付中共;对付中国内部分裂的趋势……还要对付西方帝国主义。”魏德迈认为国民党训政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A、国民政府制度化水平不高 B、训政思想过于理想化 C、国民党派系林立组织松散 D、未实现民族独立统一20. 1952年8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行政地位及自治权利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已经在地方上取得实践成果 C、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开创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局面21.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22.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古代雅典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皆得为官吏”的口号下,所有公职岗位均向每一个等级的公民开放,公职人员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由此,担任公职岗位的财产资格限制被取消。这一举措( )A、否定了梭伦的政制设计 B、导致雅典民主走向衰落 C、废除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D、加速了公民阶层的流动23. 中世纪大学诞生之初,受罗马教廷影响较大。伊丽莎白一世于1559年派出了剑桥大学管理委员会对剑桥大学进行管理。该委员会规定:只有在通过品格和正统思想的考察且获得新教教主的许可证之后,方可从事教学,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要宣誓效忠王室才能获得学位。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大学的世俗化程度加深 B、王室强化对大学的干预 C、大学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D、罗马天主教势力苟延残喘24. 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 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 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25.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这说明(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茶叶消费已成为大众化商品 C、饮茶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D、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26. 法国在大革命后,国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界定法国国民的标准。任何生于法国,或是移居法国并认同这一普世价值者,均可成为法国人。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强化民族意识 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27.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潘恩说:“通过选举和议会中的政治交易,那些具有组织才能的人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活动余地。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命运已经与财阀政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据此可知西方代议制( )A、大众政治遭财阀严重破坏 B、本质上为资产阶级服务 C、精英政治才是其精华所在 D、完全背离主权在民原则28. 随着对中国选官方式优点的深入认识,1870年,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此后,这种做法逐渐制度化,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这反映出( )A、英国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借鉴 B、英国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 C、中国制度文化具普遍适用性 D、中英民主化中的双向交流29. 萨尔本是德国的一个省份,是德国的重要重工业区之一。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将萨尔从德国中划分出来归国联管辖。1935年国联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萨尔未来将归入德国还是法国,90.3%的公民投票支持萨尔回归德国。1935年1月17日,经国联理事会批准,萨尔重新回归德国。这一事件体现的国联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大国一致 C、委任统治 D、集体安全30.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一度出现英国的“凯恩斯计划”与美国“怀特计划”之争,最终以“怀特计划”为蓝本,在某些方面体现“凯恩斯计划”的立场。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完全服务于美国的全球经济扩张战略 B、体现了大国之间的联合行为 C、满足英美联合操控世界经济的愿望 D、对世界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二、材料题(40分。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
-
31. 中西法律文化对比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功(功劳卓著的人)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自行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就导致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司法审判。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649年1月,英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审判即将举行。克伦威尔等下议院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律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律师约翰·库克在公诉书中开门见山地宣告查理·斯图亚特“受托行使的有限统治权是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此外并无其他来源。从他接受托付时起,他就应实践为人民谋利益的誓言、履行维护人民权利和自由的职责”。随后,公诉书列举了国王的暴政,指出被告“是导致这个国家的无数自由人民被杀的罪魁祸首”。在公诉词的最后一段,检察官宣告:“本人约翰·库克代表英国人民控告查理·斯图亚特的叛国阴谋和其他罪行构成暴君、叛国贼、杀人犯和英国人民公敌,并且请求法庭责令英国国王查理·斯图亚特对上述各点一一进行回答。由此所引发的一切程序、检验、审讯、刑罚以及判决都应当是符合正义的。”1月27日,特别法庭做出判决:本法庭宣判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暴君、叛国者、杀人犯和本国善良人民之公敌,应被处以身首异处的死刑。
——摘编自【英】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审判查理一世背景,指出该公诉书在法制史和思想史上的重大价值。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革命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最大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
韬光养晦;国内经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20世纪90年代)
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
——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表述逻辑清晰)
33. 中国近现代基层治理材料一: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党党代会通过的决议强调“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凡省内之国家行政,悉受中央指挥;凡地方自治与建设,悉归各县办理;省只为县自治之监督”,要求“制定县组织法及县自治法,并以行使直接民权之知识与方法,训练全国人民”。《县组织法》规定,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县政府不是代表本县民众的利益,而是代表上级政府意志。关于县政府的职权,规定“受省政府之指挥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1934年,国民党通过了《修正县自治法及其实行法要点》,将“联保连坐”式的“保甲制度”推行至全国。国民党地方自治没有产生任何实效,其乡村改造计划最终失败。
——摘编自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材料二: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摘编自陈荣卓等《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并谈谈你从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