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
1.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2.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3.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4.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5.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 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7.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8.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9.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10. 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11. 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进化论 D、量子论12. 有学者谓:“达尔文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在与各种反对意见的论争中,达尔文学派逐渐形成。下列项中与之不相符的是( )。A、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B、首先提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C、赫胥黎论证人的构造“尤其和猿更接近” D、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13. 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A、帆船 B、蒸汽机车 C、飞机 D、汽车14. 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5.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16.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17.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18.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19.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20.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21. 抗战期间,有一个“人人想去的、充满阳光的、愉快和蔼的地方”,那里的革命士气和热情令人感动,党代表们在此聆听毛泽东同志的七大报告。这个地方是( )A、洛川 B、瓦窑堡 C、延安 D、西柏坡22.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3.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24.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
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
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2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