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双周练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西周制定了详细的朝觐制度,“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训上下之责,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殆”。西周朝觐制度旨在( )A、缓和贵族之间矛盾 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优化官僚政治体系 D、维系宗法分封秩序2. 赵绍祖在《新旧唐书互证》中说:“唐中叶以后,节镇加宰相衔者极多,谓之使相,亦称外宰相,非真宰相也。唐朝的外宰相名号多以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天宝十五载六月,授剑南节度使”崔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此可知,唐朝后期的外宰相名号制度( )A、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B、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笼络 C、完善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 D、为以后宦官擅权埋下了隐患3. 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4.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研究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 )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达到知行合一的精神境界5. 下图为宋代到清代中期江南25个市镇桥梁建造情况统计。(单位∶座)对该图反映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直接体现民间建桥技术更高 B、可以说明政府主导民生工程 C、能够反映政府财税收入下降 D、侧面反映商贸贩运发展状况6. 如图为发表于1917年的漫画《快把害虫一个一个捉出来》。此画将“民国”比喻为一棵大树,将“义军”画成一只啄木鸟,正在将隐藏在大树中的身着军装和清朝服饰的“害虫”一个个捉出来,以让“民国”成长壮大。作者意在表达( )A、抨击封建旧礼教的态度 B、拥护民主共和制的立场 C、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 D、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景7. 1943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 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 C、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D、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8. 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今后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表明中国( )A、总结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工作教训 B、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C、提出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向 D、正在探索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9. 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典对租赁关系有如下具体规定:所租耕牛在租用期死亡,租牛者要负责赔偿;租赁土地的地租一般标准是收成的1/3至1/2,如遇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歉收时,损失由承租者负责。这说明古巴比伦时期私人租赁关系( )A、突出租赁双方的契约精神 B、保护了奴隶主私有财产 C、强调维护出租者切身利益 D、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10.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不管是市长、法官、贵族、教士或作坊主、商人,还是受雇佣的帮工、学徒,乃至从农村逃来而住满期限的农奴,尽管财产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而不受领主的管制。这一状况( )A、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割据局面 B、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 C、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教会控制城市11. 16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的《禁止上诉法》规定,有关遗产继承与婚姻方面的案件不得从坎特伯雷大主教法庭或约克大主教法庭上呈到罗马教皇法庭。《至尊法案》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被尊为英国教会在尘世的惟一最高首脑。这些法律规定( )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C、促进了英国民主的发展 D、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12.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不仅信仰上帝,还倡导宗教信仰自由,确保理性在保障公民政治自由的制度安排中有其用武之地,并借助宗教的力量来达成世俗政治秩序的合理有效。由此可见,孟德斯鸠主张( )A、用理性主义来排斥宗教信仰 B、权力之间互相监督与制衡 C、把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结合 D、宗教改革应服从国家利益13. 俄罗斯学者沃耶伊科夫指出,虽然列宁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推行的可行性作了大量理论论证,但在现实中无法回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导致苏俄(联)经济政策的不稳定。依据其观点,可知新经济政策( )A、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B、未正确处理市场与计划关系 C、缺乏足够的理论做支撑 D、破坏了苏俄原有的稳定局面14. 1953年,美国在联邦德国的美占区投入400万美元改进广播电台设备,每年的广播电台日常运营费用达300万美元,广播电台几乎可以覆盖到民主德国的每一个角落,很多民主德国人甚至把美占区广播电台当作自己的电台。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重视提升联邦德国的科技水平 B、加大了对民主德国的援助 C、将心理战作为冷战的重要方式 D、强化了对西欧国家的渗透15. 1968年,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等国发起成立了“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通过相互支持,统一行动,逐步赢得了同西方石油公司协商决定原油标价和石油税率的权利,提高了自己的石油收入。“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和行动( )A、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B、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C、冲击了传统的国际经济秩序 D、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16. 2022年1月1日,由东盟十国和中日韩澳新共15个亚太国家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我国等10个国家正式生效实施。下图为关于RCEP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势不可挡 B、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C、全球治理各国均秉持开放原则 D、美国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 世纪初,尼德兰安特卫普的集市逐渐发展起来。安特卫普集市一年举行两次,每次开放两周。安特卫普的市政当局拥有管理集市的权利,制定了针对钱币兑换和商业信用的制度,不强迫外来商人必须出售所有带来的商品等。14 世纪20-30年代,安特卫普地区的集市吸引了整个尼德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英格兰羊毛商、布匹零售商,一些意大利商人、南德意志商人还带来了大量布匹、酒、胡椒、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等。到了15世纪末,安特卫普集市开始向综合性的交易所转变。
——摘编自宁凡《15-16世纪欧洲集市的转变——以尼德兰集市为例》
材料二:明初以来集市日渐发展和繁荣,如盛产线罗纱绸的盛泽镇,“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决”;以产包头绢而闻名的双林镇,“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在这些市镇上,作坊主们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并雇佣了较多的工匠。这些市镇附近的农村越来越多地从事商品作物的经营。如有的种桑、蔗、红花,棉;有的种蔬菜、水果、烟草等,但作坊主们“得不到官方的鼓励”,作为农业经济补充的商品化,往往被限制在维持小农经益的再生产限度内。随着人口的增长,“政府也变得更加集权,以试图控制迅速增加的民众”。这一切都导致了市场力量的发育与运作过程完全被扭曲。
——摘编自韩大成《明代的集市》等
(1)、据材料一,归纳安特卫普集市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集市发展和繁荣的积极作用。(3)、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两地集市转型一成一败的不同原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上图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
——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菜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