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60分)

  • 1. 北京人化石的研究所得出的形态特征,如头部的原始性、肢骨与现代人的相似性等,足以确定北京人是从猿到人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直接印证北京人(    )
    A、过上原始农耕生活 B、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C、处于直立人的阶段 D、已会制造生产工具
  • 2.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资料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影视剧《大秦帝国》 C、小说《三国演义》 D、七年级的历史课本
  • 3. 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    )
    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 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
  • 4. 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 5. 决定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农作物各具特色的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 B、生产工具 C、劳动技术 D、自然条件
  • 6. 清明时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开展祭祖仪式。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    )
    A、万世师表 B、千古一帝 C、人文初祖 D、炎黄子孙
  • 7. 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 8. “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这一选举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推荐选举是民主的重要体现,以下最能体现“民主”的古代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 9. 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会缫丝,擅长纺织。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    )
    A、当时已经出现手工业 B、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 C、黄帝重视手工业发展 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 10. 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11. 夏朝修建了城池,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这说明夏朝是(    )
    A、氏族聚落 B、部落联盟 C、早期国家 D、封建社会
  • 1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夏朝、东周 B、夏朝、西周 C、秦朝、西周 D、秦朝、东周
  • 13.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朝建立于(    )
    A、公元前17世纪初 B、公元前17世纪末   C、公元17世纪初 D、公元17世纪末
  • 14.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 15. 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严格的贵族等级界限 B、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C、周王室的奢侈和昏庸 D、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
  • 16. 我国现存的最大青铜器,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水平。该器物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毛公鼎
  • 17. 《尚书》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意思是:当时的殷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
    A、甲骨文 B、隶书 C、金文 D、小篆
  • 18.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朝代的历史?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西汉
  • 19.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加强
  • 20. 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交好 C、周天子势力强大于诸侯 D、周王室衰微
  • 21.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出现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 22.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狄、戎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打不相识,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存在民族交融现象 B、争霸战争频繁 C、少数民族民风彪悍 D、唯有华夏民族
  • 23. 下表内容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 24.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 25. 商鞅变法后,“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秦军强大的战斗力主要得益于(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
  • 26.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这反映了当时实行(    )
    A、分封制 B、县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 27.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诗句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大运河 B、长城 C、都江堰 D、赵州桥
  • 28. 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这反映出当时(    )
    A、人民渴望民丰与法治 B、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C、百家争鸣追求治国之道 D、传统文化不断发展
  • 29. “要爱人,要广泛的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仁” B、“有教无类” C、“无为而治” D、“法制”
  • 30.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心悦诚服”出自《孟子》,“功成名就”出自《墨子》,“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这反映出(    )
    A、儒、道、法各派系竞争激烈 B、法家对中华文化贡献最大 C、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 D、成语助推百家争鸣的热

二、非选择题(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他(孔子)有个毕生服膺(铭记在心)的道德律,便是所谓的“仁”……他认为“仁”是一切道德的实质,没有仁,一切道德都归于空虚……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材料中的孔子创立了哪个学派?
    (2)、小历认为,孔子说“‘仁’是一切道德的实质”,所以他提倡“仁政”。你认为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图5

    材料三  商鞅变法时两次颁布《分户令》,通过析分大家庭,建立了以小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单位,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赋税、徭役和兵源。分到最小程度,有助于改变戎狄风俗,使秦文化从戎狄文化圈中超越出来,达到或超越中原文化的水平。分到最小程度,为编订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公”是哪国国君?
    (2)、根据材料二,简析图5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原因?某班举行了儒家、道家、法家“谏秦王”的历史剧表演,你认为“商君”站在哪一边?请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措施的作用。
    (4)、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三:中国文明社会的历史如果从夏朝算起,到战国时期已近两千年。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在的压力已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王磊的《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6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7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社会现象。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社会现象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建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司马迁《商君列传》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修建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商鞅变法取得较大成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8、图9两幅图中农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