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 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 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 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
  • 2. 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 3. “昭宣之治”时期,凡遇灾荒、地震,汉昭帝、汉宣帝皆免除当年的租赋与徭役。此后,东汉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的出现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B、历代统治者敢于自我反省 C、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的决策 D、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
  • 4.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批评三代以来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据此可知,黄宗羲(   )
    A、思想主张严重倒退且落后 B、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品质 C、主张依靠良法来治理国家 D、拥有超越时代的民主精神
  • 5.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 6. 表: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 7. 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 8. 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A、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加强全球的治理 B、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C、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政治冲突 D、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 9. 有学者认为:“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否定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意义 B、强调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C、肯定了妥协带来的社会进步 D、印证了改良道路的必要性
  • 10.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名副主席有3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名委员有27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   )
    A、无产阶级专政 B、工农民主专政 C、民主政治建设 D、人大代表普选
  • 11. 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 12. “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整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根据这一宗旨而成立的国际组织(   )
    A、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B、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 C、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到来 D、顺应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 13. 2015年1月《人民论坛》提出“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当代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文化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

    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

    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聆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贵虚,陈骄贵齐,阳生贵己,孙殡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彼当;恒古恒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然秦后两千年来,其政体为君主专制,养成大多奴颜婢膝之国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荫,依赖父母,久成习惯。学术上既受文字束缚之苦,又标“受用”“默识”之旨,故缺少伦理学之训练,而理智极不发达。此乃吾族之受病处。

    ——张君劝《明日之中国文化》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思想家思想上有何共通之处、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材料五认为儒家思想的缺陷是什么?
  • 14.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人何以异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浃(融洽),而野蛮不能也。” 为此他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中华法系。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目的)”,那这种法就是“善法”、“良法”。 他认为,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之手,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政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1)、据材料,归纳概括梁启超有关“法治”的基本观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统计的公元1年-1840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现代世界形成有影响的科技发明年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它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