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春秋初年,郑庄公去世后,郑国政权频繁易主。如表为郑庄公诸子在位的情况。这一现象反映了(   )

    谥号、姓名

    在位年限

    在位时间

    郑厉公姬突

    4年

    公元前700-前697年

    郑昭公姬忽

    2年

    公元前696-前695年(复位)

    郑子亶姬亶

    7个月

    公元前694年

    郑子婴姬婴

    14年

    公元前693-前680年

    郑厉公姬突

    7年

    公元前679-前673年(复位)

    A、传统政治体制的变动 B、西周王权势力不断衰微 C、宗法血缘关系的崩溃 D、各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
  • 2. 针对当时的思想界,荀子曾言道:“百家异说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这反映出当时诸子百家(   )
    A、争鸣日趋激烈 B、主张具有互补性 C、思想实现融合 D、致力于争霸战争
  • 3. 东汉水利名家王景(公元30-85年)在担任庐江(今安徽合肥)太守时见“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此可以推知,东汉时期(   )
    A、注重加强对边境地区的开发 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显著 C、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 D、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 4. 关于北魏的灭亡,有学者将责任归咎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他们认为在并没有汉人传统的鲜卑族中,植入“异国文化少”。肯定会造成“水土不服”。这一观点(   )
    A、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B、强调改革充满曲折与艰巨性 C、正确揭示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D、对汉化政策的评价有失偏颇
  • 5.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遣使者至天竺摩伽陀取熬糖法;显庆四年至五年(659-660年),唐高宗遣使向天竺摩诃菩提寺僧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同意派专家2人和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这表明当时唐朝(   )
    A、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B、社会风气发生巨变 C、民众生活日渐富足 D、对外交往开放包容
  • 6. 北宋初年,政府连续下达诏谕,明令舶来品“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交易”,如“敢与蕃客货易,计其直满一百文以上量科其罪”。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B、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C、对外贸易政策灵活多变 D、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 7. 元朝突破了以前按照山川自然地形划分政区的传统做法,人为地将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这一变化(   )
    A、激化了国内民族矛盾 B、削弱了中央集权 C、顺应了现实政治需要 D、导致了冗官现象
  • 8.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家天下”的本质就是专制时代的“统治者”用以“镇压人心”的工具,强调“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王夫之的这一主张(   )
    A、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B、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追求 C、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 D、反映了人民对君主制的厌恶
  • 9. 如图为1661-1887年间,直隶(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在当时(   )

    A、带来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 B、造成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C、引起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D、加剧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
  • 10. 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今江苏常州、苏州等地后,伙同当地地痞乡绅设立多项摊派税捐,设置关卡以勒索过往客商,稍有不顺,便以锁链加身。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所统辖疆域不断扩展 B、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C、缺乏科学革命理论指导 D、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11. 1895-1898年间,全国各种学会如粤学会、闽学会等共有20多个,出版《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报》等各种救亡刊物70余种。这一现象(   )
    A、揭开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B、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浪潮 C、促进了共和思潮的传播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 12.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   )
    A、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B、国人广泛接受民主科学思想 C、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 D、“尊孔复古”的逆流被终止
  • 13. 1930-1931年,毛泽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土地政策,主张土地归农民私有,分得的田地允许买卖,地主兼营工商业的,只没收其田地封建剥削部分,对其工商业部分予以保护。上述主张(   )
    A、推动国民大革命不断深入发展 B、扩大并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巩固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14. 如表为1937年中国部分主要商品的自给率。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民族工业(   )

    商品名称

    只给率(%)

    火柴

    101.5

    植物油

    237.8

    纺织品

    200.0

    棉纺织品

    79.0

    水泥

    83.3

    电气

    49.6

    钢铁

    5.0

    机械

    23.5

    石油汽油

    0.2

    A、区域分布不均衡 B、发展陷入困境 C、结构严重不合理 D、发展环境宽松
  • 15. 1937年9月30日《申报》报道:“此次上海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第五十一师夜袭大捷,其勇敢机智,实令国人内心振奋,此非仅前方军人之光荣,亦是全体国民之光荣,其赫赫战绩必将鼓荡起我九州同胞更高的抗敌斗志。”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国民党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B、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 C、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本法西斯宣战 D、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 16. 1945年8月14日23日,蒋介石连续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事”,一次比一次急切,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蒋介石(   )
    A、尚未做好内战准备 B、顺应民意争取和平民主 C、失去全国民众支持 D、主张国共两党共治中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一个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由出土器物和居住遗迹来说,可分成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晚期则多采用泥土建造房子,在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人们遗留下的房屋里、窖穴中和垃圾堆里,还发现了很多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装饰品。

    ——摘编自石兴邦《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掘》

    材料二:今甘肃、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 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用陶器作为炊具,烹煮食物;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为早期餐具。

    ——董琦《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半坡遗址和甘肃、青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崇俭抑奢”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周初统治者在总结殷亡的历史经验时,清醒地认识到追求奢侈无度的生活.是殷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周初的许多诏令中,均以殷为鉴,告诫子孙不应像殷人那样放纵物欲,而要“知稼穑之艰难”。而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极其缓慢,这就决定了消费的过程也应是缓慢与节俭的。所以,历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尽管其经济思想不尽相同.但在崇尚节俭、抨击奢侈之风的危害上则有许多相似之处。

    ——摘编自宋超《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剖析》

    材料二:晚明时期的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蚕桑丝织业与棉纺织业由农家副业一跃而为主业。到了 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手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东部,甚至已经超过农业。社会日渐富裕,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变化。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上海县人陆揖(1515-1552年)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者。他在《蒹葭堂稿•杂著》中,批判了正统的禁奢观念,为奢侈辩诬,以深邃的目光论证奢侈风尚的经济意义。

    一一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崇俭抑奢”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述。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妥协”作为一个词,来自于英语“compromise”,这一词是由前缀“com”加上词根“promise”构成。“com”的含义是“一起”“共同”;而“promise”则表示“承诺”“应允”“约定”。作为名词的“妥协”,是指“通过各方做出让步而达成的一种协议或争端解决的办法,或是通过双方做出让步或调解而使彼此冲突的意见与行为达成一种中间状态”;作为动词的“妥协”,是指“通过相互让步来解决争端,通过接受低于所期望的标准来弱化自己名誉或原则”。

    ——田春《“妥协是政治的灵魂”一一政治妥协的理论解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国共合作所造就的革命势力,以广东为革命根据地,在全国革命形势走向高涨的情况下,在军事上采取长驱直进、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夺取大城市,然后在北伐军所经地区发动群众,委派工作人员,建立巩固的后方政权。它曾使革命势力迅速推进到长江流域。

    ——王鸿飞《北伐战争的历史借鉴》

    材料二:北伐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北伐军自 1926年7月9日誓师出发,不到一年就打垮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大军阀主力,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使民主革命思想空前广泛地传播开来。探析北伐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国共两党在革命基本问题上认识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组织和行动上的真正合作。

    一一一摘编自李晓红《北伐战争胜利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伐战争取得迅速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主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