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以单一物为原形的龙纹;龙山时代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取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期以鳄、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的演变折射中华文明的( )A、源远与流长 B、融合与涵育 C、借鉴与创新 D、神秘与朦胧2. 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何尊是西周早期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之青铜祭器,在底部铭文中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训,营建成周。铭文“宅兹中国”把“中国”两字作为词组,为“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A、神权与王权统治相结合 B、青铜铸造工艺世界领先 C、集权政治体制已经形成 D、已经迈入早期国家阶段3. 春秋战国时期大小千余次战事,造成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惨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是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对这段历史却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费正清认为的“活力、能力和创造力”源于( )A、百家争鸣局面 B、各国纷纷变法 C、井田制的瓦解 D、铁犁牛耕出现4. 春秋时代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这体现了老子( )A、无为而治的主张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小国寡民的主张 D、“民贵君轻”思想5. 西汉前期,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贾谊主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得到汉文帝的重视,“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汉文帝的做法( )A、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B、改变了汉高祖确立的地方制度 C、为王国问题的解决积累了经验 D、为诸侯叛乱的发生提供了借口6. 刘宗绪先生认为: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就推行文教政策而言,秦始皇的失败和汉武帝的成功,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解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依赖行政强制,更不可迷信暴力手段。由此可知( )A、汉朝统治者更宽厚慈爱 B、治理方式影响治理成效 C、汉武帝的政策更加高明 D、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7.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腐败严重8. 西晋末年形成了历史上北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大批中原人口南下。汉代司马迁笔下的长江以南“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时期,《宋书》记载南方“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鄠、杜,均为古代关中地区县名)。由此可见,北民南迁(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C、加快了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9. 北宋后期,在科举考试中,为平衡南北方录取的差异,采取了南北分卷的制度。南北分卷考试和录取源于( )A、南方更加重视教育 B、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C、南北经济文化差异 D、政府更偏重于南方10. 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前期之词,尽为闺阁之作,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至南渡而后,孑然飘零,遂一转而至凄怆,大体多苍凉之感。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受到( )A、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 B、重文轻武理念的影响 C、科举取士变化的影响 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11. “裹贴纸”是印有经营内容的包装纸,既用于包裹货物,又具有广告的功能。宋代,出现了专门制作各类“裹贴”的作坊。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两件元代“裹贴”,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商用“裹贴”实物,出自杭州铺家。据此可知宋元时期( )A、商业比较发达 B、印刷术的进步 C、交通比较便利 D、经济重心南移12. 明清时期形成的《更路簿》是中国渔民往来于中国大陆沿海区和南海诸岛之间的航海指南,以多种版本的手抄本流传并沿用至今,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的生活和生产开发活动,记载了中国渔民对南海诸岛的称呼。这说明了明清时期( )A、南海诸岛已是我国领土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民间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D、政府重视对海洋的开发13. 家训是研究一个时代的重要材料,部分明清家训重视探讨择业观。如明代许相卿“子弟性资拙钝,莫将举业久担,早令练达……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康熙年间安徽潜阳李氏族规告诫子弟要“以诗书为上,次则农工商贾,医小技艺之属,皆可以治生”。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民主思想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专制制度的强化 D、商人地位的提高14. 在关于明清经济的研究中,英国学者麦迪森认为中国GDP总量与人均GDP在15世纪以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直到1820年,中国GDP总量仍雄居世界首位。伊懋可和黄宗智认为:“明清经济出现高水平均衡陷阱”与“内卷化”(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达到某一发展阶段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学者的研究说明( )A、明清社会缺少转型的基础 B、近代前夕中国的繁荣与危机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D、明清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15. 近代历史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描述有个变化的过程。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往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描述说明历史认识( )A、逐渐趋于正确 B、体现阶级立场 C、反映时代追求 D、体现主流观点16. 19世纪末,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然而当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时,“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这些基本政治主张却被束之高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维新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D、维新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17.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据此可知,列宁认为辛亥革命( )A、推动了亚洲人民反殖民斗争 B、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 C、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8.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国家主义、实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社会主义学说……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诸多的“主义”在中国人的论争中起落,展示了百舸争流的绚丽境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西文明不再冲突 B、民主思潮开始出现 C、传统文明将被取代 D、思想文化不断革新19. 近代北方早期工人运动主要在封建行帮的组织下进行,“公开罢工是少数,而多数是怠工、破坏机器和逃跑等”。1921年之后,大规模罢工行动明显增多,且各行动之间存在明显的连续、集中的特点,如开滦工人罢工(1922)就是唐山、赵各庄、林西、马家沟、唐家庄五地的联盟罢工。工人运动的变化反映了(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组织 C、工人革命运动高潮到来 D、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中流砥柱20.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他在书中称誉“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斯诺在书中赞誉的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国民大革命 C、红军长征 D、中国抗战21.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加入抗战的队伍,这种精神体现在( )A、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B、不畏强暴、艰苦奋斗、敢于牺牲、奋发图强 C、艰苦朴素、敬业爱岗、刻苦钻研、服务人民 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22. 参加抗日战争的族别之多、人数之众、地域之广、方式之多、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之可歌可泣,均创下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的壮举。正如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指出的“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A、是近代以来民主革命的重要转型 B、推动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C、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3. 在抗战胜利一周年之际,报人赵超构说:“胜利一年,留下来一句话“胜利成灾'。胜利是老百姓的力量,可是胜利的果实,却被少数人独占了去,像那些接收大员,官僚财阀,投机商人,都被胜利喂饱了,至于劳苦大众、公教人员、抗属难民,却过着比战时更苦的生活,这就是所谓“胜利灾'了。”这一现象反映出( )A、国民党政府枉顾民意准备内战 B、国民党政权迅速败亡的原因 C、民主人士能自由表达政治诉求 D、人民群众对胜利到来的不满24. 宋庆龄曾感慨:“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这两个字不是为了装饰点缀,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之所在——人民”。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我国正式迈入了强国行列 D、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愿望25. 如表为我国改革开放前工农业建设投资分配表,如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建设投资( )
时期
绝对数(亿元)
比重(以投资总额为100%)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一五”时期
41.53
37.47
212.79
7.1%
6.4%
36.2%
“二五”时期
135.71
76.59
651.71
11.3%
6.4%
54.0%
“三五”时期
104.27
42.62
498.89
10.7%
4.4%
51.1%
“四五”时期
173.08
103.03
874.94
9.8%
5.8%
49.6%
A、受到了外交环境变化的影响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C、出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考虑 D、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26. 如图为翁逸之创作的《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195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该作品反映了( )A、“一五”计划的突出成就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C、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D、民众大力支持“大跃进”运动27.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这里毛泽东同志意在强调( )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C、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D、坚持开展土地革命的必要性2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这一决策( )A、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C、推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29. 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A、源于并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B、科学规划了新时期的党建目标 C、有赖于构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有赖于构建平均主义分配体制30. 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让我们携手并肩,坚定不移推进抗疫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据此可知中国政府( )A、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 B、通过抗疫国际合作来谋求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 C、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D、将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首要任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至葱岭以西的南亚、中亚、西亚到欧洲,这一时期从汉地向西域地区传去了铸铁、“穿井”等技术,汉朝的礼乐制度也为西域各国所仰慕,西域各国仿效汉家礼乐制度“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西域各地的葡萄和首蓿从大宛传入中国,特别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由这条通道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
——摘编自班固《汉书•西域传》等
材料二: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材料三:清代初期,清政府对茶马互市十分重视。当时茶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制:“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政府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仅甘肃一地的茶叶就有 1364800斤,而当时全国共有茶引28766道,甘肃5茶马司占了全国茶引的近95%。
——摘编自魏明孔《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茶马互市的特点。(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部大开发的建议。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周易》(春秋)
“自强不息”本意是以天道明人事,强谓“天人合一”。在先秦,“自强不息”通常被诠释成个人处世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思想品格,凸显了西周以来“人文精神的悦动”,凸显了从敬重天命到关注人事的历史转变,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自强不息”的诠释。
——摘编自张涛《《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材料二: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和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在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再盲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创造性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二、在抗日战争时期,克服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新投降主义,抵制了苏联民族利己主义,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三、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顶住苏联的压力,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了全中国。
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第六、在对外关系中始终把独立自主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根据形势的变化选择适时的外交政策。
第七、在国际共运中,正确处理党与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独立的道路。
——摘编自王庭科主编《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诠释“自强不息”的人文价值。(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的背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内涵。(4)、结合材料,谈谈在治学上如何践行“自强”或“自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