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玉州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 1. 生活在约170万年前的他们会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知道使用火。他们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 2. 玉州区某校举办“百件文物”展览活动,如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

    【名称】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河姆渡居民已经普遍种植水稻    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 3. 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
    A、早期猿人 B、半坡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
  • 4. 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今年又有重要收获,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如图是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金面具,该面具是研究古蜀国文明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影像史料
  • 5. 战国后期由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成都附近的岷江上。课堂上,同学们对该水利工程的作用做了以下的归纳,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
    A、防洪排水 B、水上运输 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 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这种原则相一致(    )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老子
  • 7.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 8. 汉文帝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据此可知(   )
    A、加紧对农民控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C、实施了严刑苛法 D、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 9.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 10. 如图所示历史现象的出现最早是由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管理西域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 11. 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    ) 
    A、秉笔直书 B、评价人物 C、以史为鉴 D、涵养德行
  • 12. 《三国志通俗演义》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情节。这指的战役是(    )
    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13.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处应该填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魏
  • 14. “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主要表现 B、重要原因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 15.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史记》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经过三家分A,田氏代B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三: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1)、材料一图1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根据图2,分析指出周初的诸侯国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A、B两处诸侯国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是基于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改革和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着手创办太学。太学教官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学生按考试成绩的高低获得一定的官职。汉武帝还下令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

    --摘编自栗洪武、郭向宁《“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

    材料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习近平总书记

    (1)、材料一中君主“汤”建立的是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指出“汤”的治国思想。
    (2)、材料二图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根据图片,指出秦朝在政治上创立的重要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建议的目的。
    (4)、根据材料四,思考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什么?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见表

    (公元前200年楼敬建议)“把汉朝公主嫁给C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配送嫁妆……刘邦听从了建议……后来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

    ——张秀平、王晓明《古代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十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C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三: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改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21.3.5)

    (1)、材料一中的华夏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前身?根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C处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名称。材料二中两则材料反映西汉王朝对该游牧民族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的“魏帝”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魏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