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是(  )
    A、东多西少 B、内陆多,沿海少 C、西多东少 D、西北多,东南少
    (2)、C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
    A、维吾尔族 B、藏族 C、壮族 D、蒙古族
    (3)、连接①②两城市的是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①②两城市分别是(  )
    A、黑河、腾冲 B、漠河、腾冲 C、黑河、昆明 D、哈尔滨、腾冲
    (4)、属于B省特色农产品的是(  )
    A、苹果 B、柑橘 C、甘蔗 D、棉花
    (5)、B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
    A、长江 B、塔里木河 C、额尔齐斯河 D、黄河
    (6)、D省区是(  )
    A、云南 B、广西 C、广东 D、台湾
    (7)、下列戏剧种类属于“3”省区的是(  )
    A、黄梅戏 B、越剧 C、京剧 D、川剧
    (8)、“4”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
    A、黄渤海渔场 B、舟山渔场 C、南海沿岸渔场 D、北部湾渔场
  • 2. 下图为我国的什么标志(  )

    A、节水标志 B、绿色食品标志 C、环境标志 D、绿色材料标志
  • 3. 以下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浪费粮食 B、一水多用 C、提倡步行 D、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 4. 下列对我们家乡达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 B、位于湿润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农业以渔业为主
  • 5.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下列城市,哪个是铁路﹣水运枢纽呢?(  )

    A、乌鲁木齐 B、武汉 C、济南 D、北京
  • 6. 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 B、主要位于北温带 C、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西半球 D、海陆兼备的国家
  • 7.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洪涝是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夏、秋季多发的灾害 B、旱灾集中发生在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 C、在山区常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D、我国的北方、西北地区在比较干旱的春季易受到沙尘暴的侵袭
  • 8.  中国素有“烹饪王国”之称,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下列菜系与所在省级行政区序号搭配正确的是(   )
    A、川菜一① B、粤菜--② C、皖菜-③ D、闽菜一④
    (2)、 八大菜系都分布在(   )
    A、半湿润地区 B、亚热带地区 C、第三级阶梯 D、外流区
    (3)、 我国食材丰富多样,主要得益于我国(   )
    A、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显著 C、以热带气候为主 D、气候炎热干燥
  • 9. 关于我国四大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最低的是青藏高原 B、沟壑纵横、黄土广布的是黄土高原 C、崎岖不平的是内蒙古高原 D、雪山连绵的是云贵高原
  • 10.

    生活在我国云南地区的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傣族泼水节活动盛行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纬度较低,气候湿热 C、降水丰富,河湖遍布 D、地势高,光照强
  • 11. 2021年5月31日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实施后将(   )

    ①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②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③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        ④改变我国人口负增长现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2. 小明:我们所在城市的民居大多坐北朝南,墙体较厚,有双层窗户,有地炉和火墙。小明说的“城市”可能是( )
    A、长春 B、长沙 C、成都 D、广州
  • 13. 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下列搭配符合“因地制宜”的是(   )
    A、东北平原一放牧牛羊 B、内蒙古高原一种植水稻 C、东南丘陵一发展茶园 D、塔里木盆地一发展林业
  • 14.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歌词中描绘的天路是(  )
    A、兰新铁路 B、青藏铁路 C、京包铁路 D、宝成铁路
  • 15. 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图中的民居常见于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四川盆地
  • 1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台风 B、寒潮 C、泥石流 D、旱涝
  • 17. 图中对话反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是(   )

    A、夏秋多,冬春少 B、南方多,北方少 C、夏秋少,冬春多 D、南方少,北方多
  • 18. 为解决黄河“入不敷出”缺水的现状,下列措施中最为有效的是(   )
    A、跨流域调水 B、修建水库 C、开采地下水 D、挖水窖
  • 19.  读我国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海分布 B、沿长江分布 C、沿黄河分布 D、沿京沪铁路线分布
    (2)、 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   )
    A、 B、 C、 D、
    (3)、 不属于工业基地④的优势是(   )
    A、交通便利 B、毗邻港澳 C、煤、铁等资源丰富 D、工业基础雄厚

二、解答题

  • 20. 下图为中国疆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濒临的海洋A是海,邻国B是
    (2)、我国疆域辽阔,东西跨度大,最西端位于C高原上。
    (3)、D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是;E省的名称是
    (4)、MN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东南部人口
    (5)、图中M所在省(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图中N所在省(区)主要油料作物是;图中E省隔海相望中国最大的岛屿
    (6)、中国跨经度、纬度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分别是____
    A、内蒙古新疆 B、新疆、西藏 C、新疆、海南 D、内蒙古、海南
  • 21. 读中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平原:④;高原:⑤;盆地:⑥;山脉:⑧;⑧山脉南侧是(温度带)。
    (2)、③处的年降水量比⑦(多或少)。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②处夏季气温比①处(高或低)。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3)、图中太行山脉东侧的地形区名称是
  • 2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源头接近,双河携手从第一级阶梯走来,构成“双河结构”。在上游和中游分道扬镳,黄河北上画“几”字,长江南下写大“V”,在下游和入海口又开始接近,最后起从大路东侧汇入海洋。“双河结构”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大格局,为更好的了解长江、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某杂志社组建考察组,踏上寻访双河之旅。

    (1)、图中两条河流的大致流向都是 , 说明我国地势
    (2)、考察组在河源用无人机拍到某山地北坡一道道泉水汩汩流淌,组成一片片小湖,最终汇入黄河源头,推测该山脉的名称是
    (3)、长江、黄河流经了众多省份,其中共同流经的是青、两省(填简称)。
    (4)、考察组在甲河段附近看到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是
    (5)、考察组在黄河干流(填上游或下游)河段看到多个水电站,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6)、考察组在宁夏平原考察时发现该平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mm,该地属于气候;从桃花峪到入海口河段,黄河(填有或没有)凌汛现象。
    (7)、长江由于航运价值极高,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为沿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下列描述中能体现长江是“黄金水道”的是____。

    ①江阔水深,通航能力强        ②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曲折东流

    ③终年不冻,四季通航        ④支流众多,形成纵横广圆的水运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4月24日,习主席来到武汉,实地考察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习主席对长江经济带未来建设明确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

    (1)、图中A所在省区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B所在省区的行政中心是 , D所在省区的简称是
    (2)、字母代表习总书记考察的城市武汉,该城市位于长江与(支流)交汇处,也是中国南北铁路干线穿过的城市。
    (3)、本地区水资源丰富,为了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国家兴修了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4)、②处有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从澳大利亚购买的铁矿石运到②处采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        B.水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公路运输

    (5)、下列说法与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不符的是____。
    A、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 B、退田还湖,提高调蓄洪水能力 C、中下游地区河湖众多,发展淡水养殖业 D、借助便利的交通,大力发展重化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