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9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A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予作文以记之。

    B予观夫巴陵胜状 ,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是(朝代)的范仲淹的名篇。他有《》传世。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增其旧           ②予作文 

    ③巴陵胜状           ④朝夕阴 

    (3)、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情怀?请写出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

      翻译:

    (5)、文末“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作者慨叹知己难求。其实有类似感受的,大有其人。周敦颐曾在《爱莲说 》中也发出了同感的一问: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①视禾,见蝗虫,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②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移灾朕躬③,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选自《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有删改)

    [乙]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注释]①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猎和躬耕的园林。②谏:委婉地规劝。③躬:身体。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太宗入苑视禾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数枚而咒曰()

    移灾朕躬()

    则有国怀乡()

    辱偕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唐太宗认为发生灾祸的原因是什么?
    (5)、甲文中的唐太宗和乙文中的范仲淹共同具有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 3. 阅读

    【甲】

    ㅤㅤ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ㅤㅤ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 , 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又从而庸之:但归功于老师;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说:同“脱”,解脱,脱落。⑤待问者:回答问题的人。⑥从客:同“春容”,即撞钟。⑦尽其声:使它的声音响亮。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

    ②教学相

    其久也

    之以小者则小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3)、乙文提出的进学之道是什么?
    (4)、两文都运用了对偶句加强表达效果,试从两文中自选一例加以分析。
  • 4. 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宋]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释】(1)黄州:今湖北黄冈。(2)西陵:即西陵峡,约一百五十公里。(3)沅湘:指沅水、湘水,流经洞庭湖,注入长江。(4)汉沔(miǎn免):指汉水。在长江北岸,经汉口入长江。(5)清河:县名,今属河北。(6)一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7)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 (8)瓮牖:用破瓮做窗。

      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于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这座亭子就是文中的“快哉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海相      若:如同 B、心骇目       动:惊动 C、使其中不自得  使:假如 D、悲伤而不能者  胜: 承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北通巫峡    有风飒至者   B、风何与焉      日出林霏开 C、盖亭所见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D、照之明月      卷石底
    (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②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用“快哉”来命名亭子的原因有哪些?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第I卷中的文言文材料简要作答。
  • 5. 文言文阅读

    【甲】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 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吉样寺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①吉祥寺位于杭州,苏轼就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花:头上戴花③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泉香而酒

    之乐

    树林阴

     人老簪花不自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甲】文“”一句描写了游人散后鸟儿欢乐的场景;【乙】诗“” 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百姓真看太守的反应。(用原文词句填空)
    (4)、【甲】、【乙】两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都写到醉,有何用意?
  • 6. 阅读(甲)(乙)诗文。完成各题

    (甲)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甲)(乙)两篇诗文的作者,分别是三国时期的和北宋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甲诗“水何澹澹”两句勾勒出大海壮丽的景象。 B、甲诗“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C、乙文中太守“醉”,因滁人游乐而陶醉。 D、乙文主旨句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上面的诗文都围绕一个中心字展开。(甲)诗紧紧围绕一个“”字,流露自己

    丰富的内心世界;(乙)文紧扣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 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①而不悛②。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其子无如之何

    一旦,雪作,孙③雪而嬉,艾子见之,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之。

    【注释】 1 榎(jiǎ)楚:灌木的名字,古代常用来做为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②悛,quān,悔改。③抟: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 ④褫:chǐ :剥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恒恐儿之杖而死也(       )              使跪雪中(        )

    (2)、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为若教子不善邪?

    A、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 B、我因为你而教训儿子不好吗? C、我替你教训儿子的不好! D、我因为你而教训儿子的不好!
    (3)、在教育孙子一事中,面对儿子的言行,艾子的神情经历了如下变化过程:

    ”——“”——笑

  • 8. 文言文阅读

    优孟哭马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 , 发甲卒为穿圹 , 老弱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 , 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楩枫豫章:都是名贵的木头。②题凑:护棺的木块。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指古代最高的祭礼。⑤赍(jī):调配。⑥荐:加快。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左右之                       争(    )

    老弱土                       负(    )

    皆知大王贱人而马也           贵(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惊问其故               日出林霏开(《醉翁亭记》) B、人君礼葬之             不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C、王惊而问故               真不知马邪(《马说》) D、使以马属太官           悟前狼假寐(《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4)、有的同学为文中划线句进行朗读设计时,在优孟的话语前加了“笑”这一修饰语,你认为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 ,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怡人,清梦甚惬。

    (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释】①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②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③擎燎:举着火把。擎(qínɡ),举。燎(liáo),火把。④魇(yǎn):梦中惊叫。⑤舣(yǐ):同“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⑥石磴(dènɡ):石头台阶。⑦颒(huì)面:洗脸。此处指湖面复归明洁。⑧浅斟:慢慢饮酒。⑨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是夕             ②其上

    ③人鸟声俱             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甲文中写“杭人游湖”有什么作用?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表达效果却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菜、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薄,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暮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有删改)

    【注】①辟∶征召。②主簿∶官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高尚不

    凝之老莱、严子陵为人

    凝之散之亲属

    与凝之共俭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凝之共安俭苦 B、游者相乐 C、汝毕力平险 D、蒙论议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4)、结合文章,说州里为什么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 11.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不知天上宫

    ②云归而岩穴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者歌于途   荆请罪 B、树林阴         浮云 C、非丝非         丝之音 D、太守谁         莫知所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 , 这是太守喝醉了。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翻译∶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 。  

    (4)、两篇选文均是贬谪之作,但作者所处之地不同,心境亦不同。请结合选文将下面的表

    格补充完整。

    选文

    《水调歌头》

    《醉翁亭记》

    关键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思想感情

    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旷达情怀

  • 12. 阅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猜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登泰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②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立起来很像山峰。③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1)、小西同学想要知道"或曰,此东海也"中"或"的意思,他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出"或"的四项释义,他应该选(    )
    A、不确定,或者 B、有时 C、有人 D、也许
    (2)、文中“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运用的修辞手法,直接描写了日出胜景,令人遐想不已。杜甫途经泰山,赋有《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绝唱,这和选文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 13. 文言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 , 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制中:居丧期间。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器:才干,指治国的才干。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海 内 固 已 信 其 有 弘 毅 之 器 足 任 斯 责 使 究 其 所 欲 为 岂 让 古 人 哉

    (2)、根据【甲】【乙】两文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平时博爱好施,深受人们的爱戴。 B、范仲淹为政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C、范仲淹生活俭朴,连母亲和配偶的衣食,都是自给自足。 D、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4)、读孟子的这句话,结合【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有学者认为: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不仅是对孟子忧乐思想的继承,更是一种发展。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 14. 品读传统经典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丙)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树林阴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3)、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4)、(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甲)文中的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幕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注释】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门。③适:恰好。④陂(bi):水边。⑤愫(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饮少醉(         ) ②泉香而酒(        ) ③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其所(好像) B、之曰(取名) C、亭于其上(建造) D、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早晨)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东 山 之 麓 升 高 而 望 得 异 境 焉 作 亭 于 其 上。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彭城山势的特点。
  • 16. 阅读下面﹝甲﹞﹝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词语:

    夕阴   晖:(     )         佳木而繁阴    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摘出反应观景感触的两个句子,并分析两文所写的景物有哪些不同?
    (4)、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甲段作者“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有什么不同
  • 17.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是日/更定矣 C、庭下如/积水空明 D、湖中/人鸟声/俱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迷恋与天人合一的的山水之乐,“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独行、率性认真的一面。 B、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本文也是如此,着重“痴”。 D、本文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1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凡八百里,始得 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 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注】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水生植物。⑤富卑饶的物产。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②居高 B、①故自曰醉翁也          ②发施令 C、①其外竹森然以高        ②身养性 D、①其深可以              ②若若现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水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甲文第一段从局部特写到全景,由近及远,逐步引出醉翁亭。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实醉翁之意不仅仅“在乎山水之间”。 D、乙文语句整齐,节奏明快,一浪推一浪,起伏奔流,寄寓着无限的赞美。
    (4)、读完甲乙两文,请回答∶

    ①【甲】文第二段与【乙】文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②【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是什么?

  • 19. 【古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王 , 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释】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异二者之为 

    斯人,吾谁与归

    于邸中为假山 

    成,召僚属       

    (2)、选出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予尝求古仁人心     置酒共观 B、或异二者之为       帝亦假山未成 C、吾谁归?       未复有能其奇者。 D、然则何时乐耶?    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3)、翻译选文中画线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4)、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之者谁(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宴之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气自若也(       )           事不弛废(       )

    (4)、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 纵 为 宽 以 略 为 简 则 政 事 弛 废 而 民 受 其 弊。

    (5)、请你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 21. 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 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 , 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而众妙都④焉,安    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有删改)

    【注】①暱:同“呢”,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

    ④都:汇聚。

    (1)、【亭之址·有讲究】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与日去 C、寓山之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D、若.并不知有亭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寓 山 之 胜 不 能 以 寓 山 收 盖 缘 身 在 山 中 也。
    (3)、【亭之景·有情味】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4)、【亭之名·有因由】

    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5)、【探究成果】

    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①的心态; 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②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