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9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美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

    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寸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

    我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公过她的试卷?

    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主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

    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

    “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考试满分,师生怀疑  →   成绩下滑,奶奶鼓励  →     →   

    (2)、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 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寸都不能少

    ①爹拄着镐头,背靠着地头上的一棵杨树,磕了磕鞋里的土,然后眯着眼睛,看着面前一排排笔直的垄沟,延伸到炊烟的最深处。

    ②他的眉头忽然皱了一下,用手在眼前上下比量一番,又在地头来回走了几遍,越走眉头皱得越紧。

    ③我纳闷儿地看着爹,低声问娘:“我爹怎么了?”

    ④“谁知道抽的哪门子风。”娘说。

    ⑤“这都快中午了,我饿了,喊我爹回家吧。”我咽了口唾沫,看了看爹的背影,对娘说。

    ⑥爹性子急躁,还保留着在部队的作风,做什么事都极认真、讲原则,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不发话,我可不敢擅自“离队”。

    ⑦娘看了看头顶的太阳,又看了看我,回头喊了一嗓子,爹没应,又喊了声,爹还是没理,自顾自地在地头上走来走去。娘生气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我回头,发现爹正猫着腰,似乎在一条垄沟里寻找着什么东西。

    ⑧我和娘回到家,吃了午饭,便又去了地里。还没等到地方,就发现我家的地里站着一群人,有很大的吵架声从人群里传出来。

    ⑨吵架的,竟然是爹和老瓦叔!爹和老瓦叔怎么能吵吵起来?他们俩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⑩听说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你就放心去部队吧,家里有我呢。即使后来他们都成家了,我家的农活儿老瓦叔还是像以前那样,没少帮忙干。爹也很感激,每次回来都会和老瓦叔喝两盅,唠上好一阵子。

    ⑪我和娘钻进人群,看到爹拎着镐头,额头上青筋暴起,指着离他不远的老瓦叔,高一声低一声地吼着。

    ⑫“弟妹你来评评理,你说说你家人,非得说我占了你家的地,这怎么可能?你家的地这些年都是怎么种的?还不是每年开春我帮你们家种?他说地不对劲儿,这不是埋汰我吗?”【A】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⑬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瞪了爹一眼。老瓦叔虽然爱占点儿小便宜,可平时没少帮我家忙。他家的日子比较紧巴,但也不会干占地这样的事啊!

    ⑭娘赶紧笑着说:“别听他胡说,你怎么能占我家的地呢?”爹几步跨到要离去的老瓦叔面前,两手一张吼道,“把地的事儿整明白再走!”

    ⑮“哎,我看你是没完没了啊,谁稀罕占你家地咋的?当初分地的时候是有文书的,你这块地有多少条垄沟,你数数,看少没少!”

    ⑯“垄沟是一条没少,界石也在那儿埋着,看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垄台儿变窄了!当初分地的时候,界石正对着这棵小树。”父亲指着地头儿的杨树说,“当时我是不是还开玩笑说不用埋界石,用这棵树当界石得了。你说树要是死了咋办,还得以界石为准。这你都忘了?要不咱们拿上尺,按照文书重新量一下?”

    ⑰ “我……我……”爹的话让老瓦叔忽然结巴起来,【B】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⑱“行了,不就是半条垄的事吗?至于吗!”娘赶紧拽着爹的袖子,低声说道,“他家地少人多,算了。”

    ⑲“绝对不行!”爹转身离开,声音很大。

    ⑳打那以后,老瓦叔看到爹和娘的身影,都会讪讪地躲开,满脸的不自在。爹在县里工作,忙起来根本没空回家。家里有什么农活儿,娘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老瓦叔帮忙,只能自己干。我心里不由得对爹多了一丝怨气,就因为那半条垄,好好的两家人倒变了仇人一样。

    ㉑燥热的夏天,一个跟斗跳进了秋天的谷香里。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爹把收割下来的粮食装了满满两大袋子。他望着我说:“走,去你老瓦叔家一趟。”我虽然纳闷儿,但还是跟着爹去了老瓦叔家。

    ㉒“送给你啦。”爹将粮食从独轮车上卸下来说。【C】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㉓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我蹦跳着跟在爹的身后,看着阳光被树叶剪碎,落在心里成了点点滴滴的疑惑。忍不住问爹:“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给他送去干什么啊?”爹说:“他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要不能占咱们家地吗?”

    ㉔ “既然你这么想,那他占就占了呗,还急赤白脸地要回来干吗?咱们挨着累收了粮食又给人送去,图啥呢?”

    ㉕“两码事。我当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有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牢记在心。”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气,“这不仅成为渗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成了每名军人一生的誓言。”

    ㉖“啥话?”

    ㉗爹放下手里的独轮车,身体站得笔直,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声音铿锵有力。“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爹的话在蓝天下轰然作响。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三次写到老瓦叔脸“红”,原因分别是什么?

    【A】老瓦叔涨红着脸 , 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B】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C】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的脸,红得像猪肝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

    (5)、选文结尾画线句子别具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 3. 文学文本阅读

    墙上钉了红标牌

    刘枫

    ①大年初五的晌午,他正在家中楼上指导孙子写毛笔字,听到外面有人声,回头瞥见三个人戴着口罩走进小院。

    ②他下楼到门外,看见厨房墙壁上钉了一块红标牌,三行白色的黑体字。第一行:“湖北、武汉返乡人员连心卡”;第二行:“为了你我的健康我们共同努力!”底下一行字稍小,写着联系人和联系电话。

    ③“贴个红标牌,这是贴上标签啦!”红标牌的红色仿佛长了翅膀,飞到了他的脸上。

    ④因为90岁的老父亲生活在老家,年前,他从岭南回到枫树湾。过了三天,儿子一家也从武汉返回。没想到的是,原本一家团圆的喜庆,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搅乱了。儿子他们回来的第二天,武汉因为疫情封城了,家乡这边也开始了疫情防控。村卫生所的医生送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通知,配发了体温计,要求一家人不要出门。

    ⑤不出门就不出门吧。好在他提前回来,采买了一批年货。再说,家里房子也够大,楼上楼下两层,门口还有个小院子,屋边菜地里,姐姐帮忙种有蔬菜。在这独有的一方小天地,一家人生活,也没什么不合适的。对于这次疫情,他从心底里也是害怕的。毕竟儿子一家生活在武汉,谁知道会不会染上病毒?在居家的日子里,他每天督促家人量体温,注意保暖,不要受寒感冒。年三十晚上,在微信的家族群和亲属群里,他都发了留言,说明因为儿子一家从武汉回来,他家这次过年不出门拜年,也希望大家都不要走动,特别是不要到他家来。

    ⑥隔离疫情这件事,他一家都是配合支持的。从开始居家隔离,到年初五,已过了一周,还好一家人体温都正常。

    ⑦“我们这么配合,这么自觉,用不着贴标牌!”心里怀着不愉快的情绪,他一声没吱回到堂屋。

    ⑧见他耷拉着脸,儿子笑着说:“我们这里的标牌还是很有人情味的。您看这个。”

    ⑨接过儿子手机,微信中是一条标语“本户有武汉返乡人员,请勿相互往来!”标语白底黑字,仿佛一根根木棒,刺向他的眼睛。

    ⑩儿子又翻出一些图片给他看,“有些地方对湖北、武汉回乡人员,还有把大门封住的呢。大家都是对病毒有恐惧心理。我们自己注意做好就是了,坚决不出门,为别人,也为自己。”

    ⑪他点点头,心中的不快减轻了不少,毕竟,       ▲              ▲      

    ⑫傍晚,他听到外面有人叫门。儿子出门,他也跟到门口。屋外院子场地上,站着一个年轻人,个头不高,身材敦实,戴着口罩。指着那红标牌说:“我就是那上面写的联系人,姓张,负责联系枫树湾几户武汉返乡人员,有什么需要,比方买生活必需品之类,你们可以打这上面的电话,我负责办好。”

    ⑬听到这话,他心里颇生了些宽慰。尽管他一家对居家隔离没抵触情绪,但总怕一不心没管住脚,在想出门时,这红标牌,就是一道警示。同时,对村里一些喜欢挨门挨户闲唠的人,也是个提醒,你别来,我无恙。

    ⑭一转眼,他再看到那红标牌,觉得不那么刺眼了。

    ⑮过了两天,他收到快递的电话。枫树湾是乡下,之前有快递,都是接电话后,到镇政府所在的集镇,自己去快递门店取。但这次,他一家人不能出门,没法去取快递了。

    ⑯想起那天镇里联系干部说,有什么需要,可以打电话。他按照红标牌上的联系电话打过去,说了情况。张干部一口答应:“没问题,你让你儿子把快递的代码微信发给我,他有我微信”。

    ⑰又是傍晚,门外有人叫。他想到是快递来了。出门一看,张干部戴着口罩,手拿喷壶,一边对着快递的包装盒喷洒,一边说:“我在外面到处走动,这个要喷洒酒精消毒,你们过一会再拿回家。”

    ⑱张干部走了一会,他才拿回快递,再看到那红标牌,一丝笑意泛上眼角,“连心卡啊,不错。”

    ⑲一转眼,他家居家隔离就过了十四天。原本想着可以松动了,谁知,附近村庄有武汉返回人员出现了确诊病例,镇里、村里防控疫情抓得更紧了。居家隔离的人员,除了自己每天两次测量上报体温,还有医务人员到贴有红标牌的人家,为全家人测量体温。村里也派专人每天到红标牌人家屋外进行喷洒消杀。

    ⑳形势不管怎样严,日子还是平常过。一家四代九口人,每天吃喝消耗很快。米袋已到底了,肉类也几天没见着了。

    ㉑他又拨动了张干部的电话。电话那头,张干部一口干脆,“没问题,要买什么,你们写个清单,拍照发给我。”

    ㉒第二天中午,听到门外有脚步声,出到门口一看,张干部和村里一个值班人员,两手拎着购物袋走过来。大米、猪肉、水果还有纸巾,孩子们吃的零食,杂七杂八一大堆。张干部他们扎好购物袋袋口,又拿着酒精壶喷洒消毒。

    ㉓他在门口双手一抱拳:“多谢啊多谢,太麻烦你了!快快,我来付钱给你!”

    ㉔“你们这么长时间居家隔离不出门,也很不容易。我们做点服务,没什么!”张干部边走边回头,“过会我把购物账单发给你们,微信转账给我就行了。”

    ㉕搬运完物品,他在门口长吁一口气,一回头又瞥见了那红标牌。这时,他觉得那一抹红色,透着温暖,在小院里蔓延开来。

    (1)、根据提示,概括出文中“他”对墙上订了红标牌情感变化和评价变化的过程。

    经历

    心理变化

    评价变化

    墙上订了红标牌

    不愉快

    失望的红标牌

    儿子劝说

    不愉快减轻不少

    张干部拜访

    提醒的红标牌

    张干部帮取快递

    心生满意

    张干部帮购物品

    温暖的红标牌

    (2)、从叙述方法的角度分析文中④-⑥小节的作用。
    (3)、如果让你给第⑪小节横线处加上“他”评价红标牌的话,你会怎么写?
    (4)、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国逐步实现复工复学等社会活动,国外疫情形势却越来越严峻,有些国家甚至出现抗议居家隔离的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中国居家隔离成功的启示。
  • 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梦痕

    丰子恺

    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挟取一筷豆沙来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像个塌饼。 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吵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味道就是很好的。

    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逃我追,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晕迷不省。等到有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正在用布条向我的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出到眼前来。暮春的时候,他领我到田野去偷新蚕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来做“蚕豆水龙”。其做法,用煤头纸把老蚕豆荚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荚里的两粒豆就从下端滑出,再将荚的顶端稍稍剪去一点,使成一个小孔。然后把豆荚放在水里,待它装满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来,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压榨豆荚,一条细长的水带使从豆荚的顶端的小孔内射出。制法精巧的,射水可达一二丈之远。他又教我用洋蜡烛的油作种种的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种种的印版,大类现今的木版画。……诸如此类的玩意儿,亦复不胜枚举。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

    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节)

    【注释】①本贯,意思是原籍。

    (1)、梳理文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为了“打送”,全家一起做米粉包子,→“我”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再故意吵闹吃个包子,无上欢乐→为求自由,。相面先生说这疤痕是缺陷,我却不以为意,因为

    (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加点词语表达效果。

    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挟取一筷豆沙来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

    (3)、这篇文章与《社戏》一样,都是作者成年后回忆童年生活所作,因此叙事也带有双重视角,请你结合文章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面是对文章主旨的两种理解,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

    A思乡之情,还乡之愿。       B对童年的眷恋,对童真的向往。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狂奔的蜗牛

    谢宗睿

    ①这是今年大黑第四次出险,所幸人没事儿,责任也没啥可争议的。于是,短暂的惊惶过后,我点开微信通讯录,给“狂奔的蜗牛”打去了音频电话。

    ②大黑是我的第一辆车。怎么认识老杜的,已记不清了。不过,自打五年前把大黑迎回家的那一天起,无论常规保养,还是意外事故,关于大黑的一切事情,我都托付给了老杜。【甲】很久之后,我才知道,4S店里分工其实很细,而老杜的职责既不是销售,也不是售后,更不是机修,只是保险定损员。【乙】

    ③和能说会道的销售冠军比起来,定损员不太起眼。喜气洋洋把新车开出店门的车主,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说这是一份负能量满满的工作,应该算不上夸张。所以这个岗位通常留不住人。【丙】

    ④老杜个子瘦高,皮肤黝黑,皱纹很深,一头短发白了不少。上次大黑出险时,他刚做完核酸回到店里,随手把身份证放在桌上。我这才发现,老杜其实生于1990年,这真的让我有点儿吃惊。【丁】

    ⑤这次事故让大黑伤得不轻,所有维修项目做完,花了近二十天。老杜一如既往地忙前忙后,又是和保险公司协调定损情况,又是催件,又是到车间查看维修进度,又是给我打电话说明情况,让我别着急,着实费了不少心。于是,接大黑回家那天,我特意赶在老杜下班之后才到4S店,取了钥匙便硬拽着他去了旁边的烧烤摊。

    ⑥闷热的盛夏傍晚,几杯扎啤下肚,话就聊开了。老杜老家在河北的一个贫困县,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5岁初中一毕业,老杜就跟着亲戚外出闯荡,在县城炸过油条,在省城倒腾过旧家电,22岁那年来到北京,打的第一份工是修摩托。后来,老杜干上了保险定损员。“那时候,干这个没门槛,修过车的都能干。可我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交过不少‘学费’。”老杜说,“现在干这行的年轻人可就不简单了,刚才在店里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小伙子是我徒弟,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今年毕业,现在在店里实习。书读得多,学东西就是快,比我当年强多了。”

    ⑦“你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打趣道。“怎么不怕呀,我可没敢躺平,我今年也大专毕业了。大哥,你看。”老杜猛喝一口,突然放下啤酒杯,掏出手机,熟练地输入一串网址后举到我眼前,“这是我的学信网在籍证明。现在想干我们这行,最低门槛是本科,我正琢磨着一鼓作气去考个成人本科。大哥你是知识分子,见多识广,到时候一定帮我参谋参谋。”老杜越说越兴奋,满面红光。

    ⑧“初中起步,过了十几年,三十多了还要考本科的,你是我认识的头一个!”我由衷地夸了一句。没想到,老杜接下来的话更让我差点惊掉了下巴。“我媳妇儿更狠,她也是初中学历,后来一直自学。她这几年在一家公司当会计,一边打工,一边考注会。我的本科、她的注会,还指不定谁先读出来呢。我俩也想给我家那俩浑小子做做榜样。”

    ⑨老杜有两个儿子,都在老家。“现在,我爹娘在老家啥都不用愁,唯一的任务就是带孙子。这些年,镇上的学校盖得和北京的一样气派,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好了,啥都不缺,这样我俩才能迈开大步只管往前奔呀。”老杜说着拿出手机,老老杜老两口、老杜小两口再加上俩小小杜,一家六口其乐融融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满满的幸福也顺着老杜深深的鱼尾纹流淌出来。

    ⑩酒兴正浓的我恍惚想起一则“鸡汤”,大意是德国的一个下水道工人在修管道时常常吟诵席勒的诗歌,他说∶“在漆黑的下水管道里,只有席勒的诗才会让我心里有光。”

    (《光明日报》2022年08月19日,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老杜是个例外,干这行整整十年了。

    A、【甲】 B、【乙】 C、【丙】 D、【丁】
    (2)、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老杜个子瘦高,皮肤黝黑,皱纹很深,一头短发白了不少。(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老杜一如既往地忙前忙后,又是和保险公司协调定损情况,又是催件,又是到车间查看维修进度,又是给我打电话说明情况,让我别着急,着实费了不少心。(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3)、第⑥段画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依据文章内容,说说“狂奔的蜗牛”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5)、文章结尾处"在漆黑的下水管道里,只有席勒的诗才会让我心里有光"有什么内涵?
  • 6. 记叙文阅读

    半碟冷菠菜

    ①我注意到那个刚刚走进餐厅的一脸病容的老妇人。她好像刚从另外一个世界走进来,一脸的彷徨无助。

    ②原本就因为人手不足忙得有些心浮气躁的女孩,走过来问她要点些什么,她茫然地望着女孩说:“简单就好。我吃点青菜。”女孩耐着性子机械般地说了几种菜,她点了菠菜。然后两人又讨论了许久,老妇人又点了一碗四神汤,女孩松了口气,转身向厨房念了两声,快速奔向别的桌子。

    ③这个城市越来越容不下节奏太慢的老人了,尤其是在那些有年轻人当服务生的地方,比如快餐店或是超市。年轻的消费者通常都很清楚地点东西,付了钱就迅速离开柜台,动作干净利落。老人总是问东问西、举棋不定,掏钱的动作又很慢,对方找了零钱还会抓不稳,掉一地,如果再给一张小小的贴纸,恐怕会要了老人半条命。老人走进超市或快餐店,听到服务生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一些像机器人说的话时,会以为自己踏上了火星。

    ④四神汤和菠菜端上来了,老妇人还是一脸茫然,她嫌菠菜太多了吃不完,感到相当困扰。于是她向邻采的中年男子求助:“我把菠菜分你一半好吗?你看我都还没动筷子。”老妇人还举起筷子证明“清白“中年男子笑着摇头说他也点了青菜:“谢谢你。你自己吃吧。”被拒绝后的老妇人还是想寻找相助的“贵人”,她转而拜托另一桌的年轻人,四个刚下课的中学生也笑笑说不要,好像怕被老人传染到什么似的。

    ⑤我想到吴念真写的那个已经被改编成儿重剧的故事《八岁,一个人去旅行》。故事中,八岁的阿钦被爸爸要求从九份搭火车去宜兰,在车上他遇到一个卖完菜要回家的陌生老婆婆,其实阿钦不太敢看脸上抹了白粉的老婆婆,但是当老婆婆昏睡过去后,阿钦以为她死了,吓得大喊“救人啊”。救醒后,全车的人都以为阿钦是老婆婆的乖孙,阿钦也就扮演起老婆婆的孙子了,

    ⑥我望着自己满桌的菜想着,如果老婆婆来求我,我就欣然接受。果然,她站起来走向了我,我说:“好的,正好我没点青菜。谢谢你。”她如释重负般给了我半碟菠菜,还向我鞠躬说:“谢谢你啊。”老妇人终于安心地回到座位上慢慢地喝着大概已经凉了的四神汤。我的桌上摆着猪肉、鲭鱼、嫩豆腐、萝卜汤,还有一碗大份卤肉饭。因为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去工作,此刻只能午餐和晚餐一起解决。

    ⑦我吃着老妇人送给我的半碟菠菜,想着她的惜物和善意,对现代人而言反而是无法理解的事了。老妇人喝了汤吃了青菜,似乎有了点食欲,于是又加点了一碗卤肉饭。她去柜台结账时,女孩要她摸个彩,她模出一张食品兑换券,是一个卤蛋。为了这个卤蛋她们又讨论了很久,老妇人望着我思考着。

    ⑧“她是不是又想问我,可不可以和她分半个蛋?”我摸着已经胀起来的肚子有点担心地想着。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故事情节。

    老妇人走进餐厅点菜→菜点多了求助遭拒→(                )→(               )

    (2)、全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请从描写角度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如释重负般给了我半碟菠菜,还向我鞠躬说:“谢谢你啊。”老妇人终于安心地回到座位上慢慢地喝着大概已经凉了的四神汤。

    (4)、研读本文第④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位作者这样写各有什么用意。)

    【链接材料】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节选自《一着惊海天》)

  • 7. 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美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

    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

    我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过她的试卷?

    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

    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

    “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将情节补充完整。

    考试满分,师生怀疑→成绩滑坡,奶奶鼓励→

    (2)、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 8. 现代文阅读

    母爱是一本无声的书

    蒋乾麟

    穿上崭新的军服,照着镜子,我忽然看到身后一张灿烂的笑脸。92岁的妈妈眯着眼打量着我:“嗯,蛮神气的。”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42年前。那是我从下乡的崇明农场应征入伍回家与亲人告别的时刻,也是在镜子前,刚过了50岁生日的妈妈笑盈盈地抚摸着我身上的新军装,反复说着同样的话。

    ②妈妈对军装情有独钟是有历史原因的。上世纪30年代末,正在上学的她在进步老师的指点下,准备投奔新四军打日本鬼子去。临出发前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妈妈当时已有婚约,姥姥怕担不起违约逃婚的责任,硬是把妈妈留了下来。未能参加新四军,成了妈妈一辈子的遗憾。她把这种参军的向往延伸到了儿子,我光荣参军也就成了她这辈子最开心的事。为了鼓励我在部队好好干,她常常对我说:“年轻人吃点苦是好事,不吃苦将来哪能做大事情呢?”“目前生活苦一点,将来会好的。”怀揣妈妈的这些理念和希冀,我不仅留在了部队,而且在孩子成年时送他到军校,毕业后孩子到内蒙古沙漠去戍边。看到孙子辈接连穿上了军装,妈妈比谁都感到高兴和自豪。一次我儿子回上海探亲,妈妈居然偷偷地穿上他的军装,对着镜子上下左右打量,还学着举手敬礼,刚巧被我姐姐发现照了相。望着这张80多岁老奶奶,穿着孙子中尉军服敬礼的照片,我们几个孩子笑得合不拢嘴。妈妈连连摆手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赶紧把照片收去,藏了起来。

    ③妈妈对参军的渴望源于她上学接受了革命思想。她从小爱学习,能进学堂念书是她用一生的幸福换来的。当有人说媒,把在上海工作的父亲介绍给她时,妈妈唯一的要求就是先供她上学,然后再结婚。开明的父亲答应了,待嫁的姑娘走进了学堂,妈妈的视野、胸襟开阔了许多。直到今天,她还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报不少于两个小时的习惯。受母亲言传身教,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的学习都“不用扬鞭自奋蹄”。

    ④妈妈参加革命的思想种子既然已经播下,早晚都要发芽开花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火如荼,已经是五个孩子母亲的她毅然走向社会,“出山”不久便担任了厂长,后来担任了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我很难想象当年的她是怎么挑起工作、家庭两副重担的,依稀记得吃晚饭时总有人找她出去办事,直至我们睡觉了还未见她回家。我小时候最初的感动和激励,便是挂在墙上的妈妈的“三八红旗手”奖状。作为有着五六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妈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入党就要做好样子”。最让我们敬佩的是妈妈把维护党员良好形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最让我们感慨的,是妈妈一直把过党组织生活看得很神圣。妈妈退休后住在部队营院里,但组织关系一直在原居住的社区。她每个月风雨无阻乘公交车去参加组织生活。社区领导怕路上出意外,劝她说:“80岁以上可以不来参加。”妈妈一脸严肃地反问道:“党章上有此规定吗?凭啥不让我来过组织生活!”

    ⑤妈妈对自己后事的安排,更让我们感佩不已。她把生死看得很淡,早在20多年前就志愿捐献自己的遗体。她常说:“活得要健,走得要快。”尽管目前身体还相当不错,但她经常自责耳朵背了、记忆力差了、做事情出错多了,生怕给孩子们添麻烦。妈妈快过90岁生日时,儿孙们纷纷送礼道贺。妈妈把礼都退了,还说到她100岁时再请大家吃饭。

    ⑥妈妈的慈爱就像一本无声的书,读了令人回味,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1日)

    (1)、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②段中写妈妈穿上孙子军装这一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4)、第②~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第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 9. 现代文阅读

    【二】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⑥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模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大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⑦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大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体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体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⑧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柏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⑨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⑩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儿,顺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1)、为什么珍妮芙太太感觉这个春天“异常明媚”?
    (2)、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⑧段的作用是什么?
    (4)、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画线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5)、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
  • 10.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张惠娴

    ①在一个书画雅集上,一位年轻俊朗的书法家分外引人注目,除了他绝佳的一手好字,还有他手里捧着的精致盒子,让人莫名地生出一种柔情。只见他径直走到我身边,恭恭敬敬地叫了我一声老师,并十分诚恳地请我收下盒子。

    ②我满脸疑惑地打量着这位陌生的书法家。他见我不接盒子,忽然从衣袋里摸出了一支旧英雄牌钢笔,问道:“老师,您还记得这支钢笔吗?”我的记忆迅速回到了多年前。

    ③那是我刚接手的一个新班,有位性格内向的小男孩,字写得歪歪斜斜,经常被同学们取笑。我知道后,决定帮助男孩找回自信。

    ④第二天下午放晚学前,我给孩子们开了一个小班会,会上,我对学生们说:“今天,老师想做一次预言家,预测一下大家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举手请老师预测。”话音刚落,便有很多孩子举起了小手,我便根据各人平时的成绩及表现分别预测谁将来会做老师,谁将来会做医生,谁将来会做画家……最后,终于没有孩子举手了,我便补充说:“老师觉得我们班将来会有一个很出名的书法家,老师相信他一定能成功的,为了证明老师的眼光没有错,现在,老师把自己的一支英雄牌钢笔送给他作鼓励!”孩子们听我这么说,都非常好奇,几十双小眼睛滴溜溜地在每个人脸上转来转去。我故意拖长声音说道:“他就是——王翔同学!请他上来接受赠礼,大家用热烈的掌声祝贺!”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⑤小男孩听见自己的名字,先是惊愣,然后是激动,接着是困窘,只见他满脸通红,羞涩地低着头坐在座位上不动,挣扎了好一会儿,才站起身慢慢地走上了讲台。他抬起了头,扬起了脸,腰身挺得直直的,水汪汪的一双眼睛分外清澈,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我倏地一下,被他的神态打动了,如同在颁发奖项般,把我的英雄牌钢笔郑重其事地赠给了他。

    ⑥做了这件事,我虽然不知道能否起到一点作用,但为了找回孩子的自信,我愿意用真心去赌一把,给孩子一盏人生的导航灯。

    ⑦从那以后,小男孩的字奇迹般地变好了,每一笔一划都写得端端正正,学习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我不失时机地对他的改变进行了表扬,生活上也对他多了一点关心和帮助。那些被我预言过的孩子,学习也分外努力,整个班的学习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⑧事隔多年,那双自信的眼睛依然像当年我赠他钢笔时那么清澈。我不禁为自己当初的举动而得到的结果感到欣慰和兴奋。我接过男孩手中的盒子,小心地把它取出来展开,一幅写着“师恩似海”的楷书,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看到这样的书法,我不禁从心底里为这个男孩感到高兴。

    ⑨男孩告诉我:“                    。”

    ⑩听了他的话,我认真地对他说:“其实老师相信你会成功,因为你用行动告诉了我,你会为我的预言和信任而付出努力。”

    ⑪信任是开启心扉的一把钥匙,它与奋斗结盟,能让平凡的人变得优秀;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让遭心的事情变得美好。它需要用善良与仁爱去呵护,用鼓励与帮助去成全,用汗水与努力去耕耘,用恒心与耐力去展现。

    (选自“中国作家网”2021年4月4日,有删改)

    (1)、请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师恩似海      B.信任的力量

    (2)、第③-⑦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你在第⑨段画横线处补写出男孩告诉“我”的话。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

    ①我的母亲生于一九二八年。一九四四年,十六岁的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当年的主要任务,是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送情报。抗战胜利后,上级领导曾七次邀请我母亲南下任职,母亲一一谢绝了。

    ②她后来回忆说,当年我文化程度低,晕车又特别严重,出不了远门。加之那时已成家,并且有了一个孩子,所以决定留在家乡生活。

    ③母亲一共生了六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儿子。母亲生我的那年已经三十六岁,生活已渐渐磨平了她身上的锐气,所以,我最初的记忆已无法与那个“大无畏的革命战士”相连。

    ④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是温暖的、飘着泥土气息的寻常母亲,是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糖饼、年三十给我压岁钱的普普通通的慈母。

    ⑤我的父亲比母亲年长三岁,性格温厚不善言,家父年少时,在县城的烟店工作,日本人打过来时,他来到乡下,后与母亲相识结婚。一九五四年,父亲回到县城在滨海县拖拉机站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仍住在乡下。.

    ⑥因为父亲每月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解决全家人的温饱没有问题。可是,在我十岁的那年,家父患病,多处求医,未能治愈。一九七六年,父亲不幸病逝。

    ⑦这一变故,对母亲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哭得昏天黑地。那时候,我只有十二岁,少不更事的我陪着母亲和舅妈为父亲守灵时,看见别人来吊孝时送的“的确凉”布料,竟然悄悄地对母亲说:我想用这布料做一条裤子。母亲目光呆滞地望着我,愣了许久,竟然点头答应了。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我是多么愚钝。

    ⑧在我的少年记忆里,为了将子女带大,母亲坚强的韧劲又重新复苏起来。因为想挣更多的工分,已经五十岁的母亲直接加入到生产队男劳力的体力活中,挖河泥、推小车、挑大粪、打麦场、耕田耙地,母亲一样不落地干。

    ⑨记得有一次,母亲累倒在草垛旁,是家里的狗唤我去将她背回家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咽炎,她独自一人步行近百里去求助民间医生。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劳作,母亲后来又患了肾炎,全身浮肿。但她仍爬到房顶,将漏雨的茅屋顶修补一新。母亲的这些辛劳,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我急切地盼望自己快点长大,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以后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⑩一九八三年,我应征入伍去苏州武警支队服役,这对我和母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对我而言,终于有机会离开家门,奔向属于自己的前程。而对母亲来说,她已年迈,也如愿地让我这个老小脱手了。但毕竟长这么大,我从未离开过故土,也从未离开过母亲。临走前的那几天,母亲虽然不说,但看得出她的心情是复杂的。虽然她不大识字,也不善言表,但时常躲到背地里流泪。之前从不拍照的母亲,悄悄地到镇上的照相馆拍了张照片塞进我的口袋里,然后转头就去擦拭眼泪。此情此景,我永远难忘。

    ⑪因为母亲晕车特别严重,她一辈子都坚守在村庄里。我时常回老家看望她。偶尔,我好奇地问起她当年参加革命的事,她微笑着淡淡地说:那时候,年纪小,基本上是做地下工作,负责联络、宣传,并不是扛枪打炮。母亲说完,爽朗地笑着,仿佛那是别人的故事。

    ⑫我敬仰我的母亲,她辛劳一生,从不叫苦喊累。为革命,可以舍命;为家庭,可以拼命;而为了子女,她曾经答应我,要爱惜生命,多见证子孙们的幸福生活。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文中所叙述的事件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2)、有人认为文章主要写母亲,写父亲的部分应该删去,你赞同吗?为什么?
    (3)、文章第七段中加点的两个“竟然”所表现出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4)、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对塑造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妈妈,稻子熟了,我来看你了

    ——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③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④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⑥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⑦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哲学家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 , 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⑧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⑨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显得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B、文章第⑤段加点字“撑”是坚持的意思,袁隆平希望妈妈的生命能再坚持几天,以便自己能回来见妈妈最后一面。 C、文章第④段和第⑧段的划线句都真实地描写了孙子牵着奶奶手的动作,突出了袁老对母亲的思念。 D、袁老的妈妈是位学识渊博,出身都市的大家闺秀,但为了支持儿子工作留在了偏远的安江。
    (2)、阅读文章,根据内容填写表格。

    内容

    母亲去世,“我”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母亲对“我”成长的影响深远

    母亲去世21年

    情感

    感激、内疚

    感念、敬重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 , 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品味加点词的含义)

    (4)、第④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第⑧段“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请你发挥想象,把袁隆平还想跟妈妈说的话写出来。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

    本报特约记者/杜树人

    12月3日,记者来到家住鞍山干休所的老红军余新元家。走进客厅,一幅雷锋的照片出现在眼前,雷锋的嘴角挂着微笑,像是在打招呼。“我就是余新元!”犹如洪钟响过,一双大手捂住了记者的手。落座后,记者同余老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亲热地唠了起来。

    “送”自己去当兵

    余老先是轻描淡写地谈了自己当兵后的76年。

    “1936年10月,红军来到会宁,会宁离我家不远。毛主席也来了,他讲话我去听过,好多话我没大听懂,但他说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这句话我听懂了。所以,我把放羊的鞭子一扔,当了兵。那时,我差一个月满13岁。”

    “我参加过大小500余次战斗。黄士岭战役,左腿被敌人机枪打成了马蜂窝,是白求恩主刀保住了我的腿;狼牙山反扫荡中,我与‘狼牙山五壮士’同在一个团,受伤后昏迷了200多天;百团大战中,我的屁股被炮弹炸出7个眼儿……”

    “我是1981年离休的,最后一站是鞍山军分区副政委。退休30多年来就干了一件事儿宣传雷锋。你看,我的聘书,一铁箱子都装不下。我是全国146所大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还是多家单位的党课教员和顾问。30 年间,我作雷锋专题报告、上党课4000多场,听众差不多有400万人……”

    送雷锋去当兵

    接着,余老留着眼泪谈了送雷锋当兵的经过。

    “1959年底雷锋报名参军,当时我是辽阳市武装部政委。雷锋身高和体重都差一点点,评议时被拿了下来。我问小雷子,你现在拿38元8角5分工资,不是挣得挺多吗?雷锋回答说,我报名参军是想到前方打仗。听了雷锋的话,我一连叫了几声好。后来,雷锋搬到我家来住,一住就是58天。有一天改善伙食吃菜包子,我问雷锋,你当兵爸妈同意吗?雷锋把刚咬了两口的菜包子放下了,眼里全是泪水。雷锋是最后一个穿上军装的,那天他可高兴了。他对我和老伴说,首长,让我叫你一声爸爸吧!阿姨,让我叫你一声妈妈吧!走那天,我老伴给他买了背心、裤衩、毛巾,一直把他送到车站,嘱咐说。小雷子啊,阿姨希望你到部队好好干,当毛主席的好战士。”

    “雷锋牺牲的消息我是在《前进报》上看到的。我老伴把报纸递给我,流着泪说,咱那儿子走了,想到雷锋和我们全家相处的目子,想到跟雷锋经历的那些往事,我们全家人都哭了,连中午饭都没吃……”

    送郭明义去当兵

    再接着,余老笑着谈起了送郭明义当兵的经过。

    “1976年底,有一天郭明义的父亲来到我这,没进门就喊,老政委啊,我来找你啦!见到他,我就乐了。我说,啥事啊?他爸说,我今天来没别的事儿,就是送我儿子郭明义当兵。我问,检查上了吗?他爸说,检查上啦!我说,检查上了不就行了嘛!他爸摇着头说,行不行,今年检查上的可多了,听说走得少,反正你得让我儿子走上!我说,你怎么跟当年雷锋一样的调,还赖上我了是不是。我拿起电话,打给军分区动员科科长车文普,问了一下郭明义的情况。小车说,郭明义体检、政审都过关了。我说,郭明义他爸、他叔是鞍钢工人出身,郭明义是个好苗子,部队需要这样的,”“新兵出发时,郭明义代表全体新兵发言。郭明义精瘦!说话倒很有力量,我们要向雷锋学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前些日子,郭明义到我家来,我对他,,当雷锋传人,不能当带引号的,你说我说得对不对?郭明义说,对!对!”

    送老儿子去当兵

    最后,余老神情严肃地又谈起了老儿子余锦旗。

    “孩子们对自己要求都挺严,从不干越格的事儿,大格小格都不越。老儿子余锦旗1978年当兵,到部队后他给我写信,让我找人调动调动。我回信写了11页纸,我说你别埋怨老爹对你要求严,你不要和别人比,要和雷锋比。老儿子看我不开口,就闷着头干了下去。这小子干得还行,入伍一年多就被评为军区装甲兵优秀共青团员,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还当上了班长。1981 年年底,老儿子退伍回来被分到鞍钢最北的选矿场当工人。后来,公安局选警察,他被选中了。老儿子对我说,老爹,我最后一次求你,找人说句话,让我进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公安分局。我摇了摇头。结果,老儿子被分到鞍山郊区一个分局,当上了一名侦查员。你知道干这行很危险,我天天担心。,老儿子干得挺出色,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青年卫士等,荣誉标兵得了一大堆!”

    告别余老时,余老和记者来了个拥抱。他把脸贴在我的脸上,紧紧的,紧紧的,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1)、文中多次提及“雷锋”,请综合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将“记者”这一称呼换成了“我”?
    (3)、读完这则新闻你了解到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这将会对你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 14. 记叙文阅读

    哥哥的妹妹

    崔立

    ①妹妹有一个哥哥。妹妹从来没见过哥哥。妹妹只在母亲的说话中,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哥哥。

    ②母亲说,你哥哥,高高的个儿,可帅气了。

    ③母亲说,你哥哥,学习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一百分。

    ④母亲说,你哥哥,从小就特别懂事,经常帮我干活,可勤快了!

    ⑤母亲的话儿,说得 11 岁的妹妹一愣一愣的。

    ⑥中午,坐在饭桌前的妹妹,看着手上的碗儿,还有母亲面前的碗儿。妹妹用响亮的声音,说,妈妈,令天我来洗碗吧。母亲说,好啊,好啊。你真像你哥哥一样懂事呢!母亲脸上笑着,笑得额头上都是皱纹。

    ⑦妹妹说,妈妈,那我的哥哥——他去哪儿了呢,我怎么从没看见过他呢?

    ③母亲说,哦,你哥哥出差去了,他,他很快呀就要回来的,对,早上你记得吗?电话铃响过,他还给我打电话呢,他在电话里说呀,妈妈,你要好好的,我在外地呀,我很快就要回来了,帮我。帮我也向妹妹问个好……

    ⑨妹妹楞了半晌,早上她可一直在客厅呢。电话根本就没有响过啊,妹妹看着母亲,母亲的脸上都是快乐。

    ⑩妹妹走到了大街上,好多人和妹妹打招呼,比如黄伯。妹妹说,黄伯,你知道我哥哥吗?黄伯说、当然——

    ⑪黄伯说,你哥哥呀,是个好小伙。有一次呀,我搬个液化气罐,从自行车上拿下来,往房间里搬,但在卸下来的时候,我一个人没办法弄。你哥哥看到了,从老远的地方跑过来,还喊着,黄伯,等等,我来………你哥哥到了后,帮我扶住了自行车,让我可以把液化气罐拿下来,我和你哥哥说谢谢,你哥哥笑笑说,不用客气的。

    ⑫妹妹说,黄伯,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黄伯愣了愣,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⑬妹妹还碰到了周阿姨。妹妹说,阿姨,你知道我哥哥吗?周阿姨说,当然——

    ⑭周阿姨说,你哥哥啊,真的挺不错的,有一个大夏天,连空气都是烫的。我有一份文件忘在了单位,但我又要照顾家里的孩子。我和你哥哥说了。你哥哥说,没问题,我去拿。过了一会儿,你哥哥回来了,满头大汗。我和你哥哥说谢谢。你哥哥笑笑说,不用客气的。

    ⑮妹妹说:阿姨,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周阿姨愣了愣,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⑯妹妹又碰到了刘阿婆。妹妹说,阿婆,你知道我哥哥吗?刘阿婆说,当然——

    ⑰刘阿婆说,你哥哥呀,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你哥哥看我买菜不方便,经常上门来。说,阿婆,你要买菜吗?我可以帮你去买的。你哥哥帮我买了好多次菜,买的莱儿,既便宜又好。我还问你哥哥,你是不是往里贴钱了?你哥哥说,哪有呀,阿婆。你哥哥呀、肯定是往里贴钱了,他还真以为我是老糊涂了呀!

    ⑱妹妹说,阿婆,那你知道我哥哥出差去哪里了吗?怎么一直不回来呢?刘阿婆犹豫了一下,说:“呀,这我不知道啊。”

    ⑲妹妹回到屋里时,母亲躺在沙发上,正在睡午觉。母亲睡得很香。妹妹蹑手蹑脚地进了屋,又进了哥哥的房间。

    ⑳房间里,有一个大箱子,母亲说过,这是哥哥的箱子。妹妹一直都很好奇。今天,妹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箱子。箱子里,妹妹翻到了哥哥的许多东西,也翻到了几张发黄的报纸。

    ㉑其中一张,是一场大火的报道,有消防兵在大火中不幸遇难,有一张帅帅的年轻的消防兵的脸……还有一张,是失去消防兵儿子的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可爱女儿的报道,有一张母亲抱着婴儿的照片……

    ㉒妹妹轻轻地合上了箱子,揉了揉湿湿的眼睛。

    ㉓妹妹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叫思思了!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妹妹”探寻“哥哥”“出差”真相为线索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构思巧妙。 B、第⑥段“母亲”的“笑”,含有对女儿行为的肯定,也有因女儿像儿子一样懂事的欣慰。 C、“妹妹”名叫“思思”,表现了母亲对英雄儿子的思念,也寄托了作者对英雄的景仰。 D、作者采用冷静的叙述方式,不着个人情感,在刻画“哥哥”时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哥哥”的形象。
    (3)、“呀,这我不知道啊”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4)、第㉑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15. 阅读记叙文《老师!老师》 完成相关题目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 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 ,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 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4)、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5)、作者说,就是觉得 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 16. 文学作品阅读

    黄 瓜 园    李森祥

    阅读提示

    1968年,我12岁,刚上初中。这一年我们村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事,一批县城的知识青年下放来了。村里突击为他们盖了房,正好盖在我家的菜园子旁边。

    知识青年们的到来,着实让我们这个荒僻的村子激情澎湃了很长一阵子时间。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有事没事总要上知青们的房子里去看一看,凑一凑热闹。我不知道那时的大人们喜欢知青们什么,但我却很清楚。即使到了今天我还记得,我喜欢知青们的干净。知青们不仅仅是皮肤白嫩,还有他们的衣服好,裤子挺,牛皮的皮带,那带扣都贼亮。男知青不随便吐痰,女知青身上散发着一股特别清香的肥皂味!

    我对知青们有好感,甚至崇拜他们懂得很多的知识。但令我伤心的是,知青们从不主动和我说句话。我呢,因为腼腆,又不敢和他们说话。如今想想也对,那么多大人要和他们说话,他们怎么能注意到我呢。那一年我虽然12岁了,但和同龄人比,我的个子特别矮小,所以我注定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孩子。

    为引起知青们对我的注意,我突然变得勤快起来。放学后,我便往菜园里去,开始跟我爷爷学种莱。我家的菜园与知青的房子隔着一堵矮墙,知青们只要站在门口,就能看到菜园子里的人。要是贴着矮墙,那就能看清菜园中的菜了。为了让知青们只要站在门口就能看到我种的菜,那就该种高架子菜,所以我决定在矮墙内种一垅黄瓜!我爷爷不知道我心里的小算盘,说你喜欢那就种。

    我专门去了一个小集市,买来了黄瓜秧,赶着天黑将黄瓜秧种下。上学前去浇水,放学后除草、松土、施肥。没多长时间,黄瓜秧就长长,长高,开始牵藤。在爷爷的指导下,我搭了黄瓜架,让瓜藤缠着架子爬,我希望黄瓜藤爬得越高越好。

    在一个薄雾的早晨,我都背上书包了,但还是绕道去菜园看一看黄瓜。当我走进菜园后,令我欣喜的景象出现了。黄瓜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开了好多的花,在隐约的薄雾中随微风晃着,惹人喜爱。对于一个乡村孩子来说,野花野草并不稀罕,黄瓜花也是年年都能看到的。我却偏对今年的黄瓜花产生了奇异的感觉,它们嘟着毛茸茸的黄黄的小嘴儿,仿佛是在和我说话。

    “这黄瓜是你种的吗?”是一个女知青的声音,凭声音我都能断定她是谁。她是女知青中最好看的,她的声音也最甜润。我愣住了,甚至好一会儿都不敢回头看她。但她却不在意,又说道:“这黄瓜花开得真漂亮!”

    我总不能不说话啊,我就说:“嗯!”

    再没有声音。我这才回头,却只剩下了一堵矮墙。A女知青已离开了。

    黄瓜花一天比一天开得旺,盛期过后,就开始猛长黄瓜了。有一天傍晚,我正钻在黄瓜架下拔草,忽然又有声音说:“这黄瓜可以吃了吗?”

    仍然是那个好听的声音,这一次我再不肯违背我种黄瓜的初意了。我说:“可以。”

    我迅速地摘了一根黄瓜,递到了矮墙上。女知青笑着问:“给我吗?”

    我点着头道:“你尝尝。”

    女知青很高兴,接过就尝。我多余地告诉她当心刺,她却咀嚼出又脆又响的声音。她边吃着黄瓜边说:“真新鲜,好香甜!”

    我内心有说不出的感动。劳动的果实获得了女知青的赞美。我偷看着碧绿的黄瓜汁沾在了女知青的唇齿间……

    B我摘了许多黄瓜,不怕刺,抱着,将黄瓜送到了矮墙上。这时,女知青将所有的知青都唤来了,他们兴奋地抢夺着我所种的黄瓜。在这一刻,他们牢记住了我的长相,而且还问了我的名字。

    当黄瓜藤已黄而下架时,知青们已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小朋友。我不仅随时可以和他们说话,更可以借他们的书看。那时批判“封、资、修”,大量的小说都成了毒草。所以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根本就看不到课外书。而知青们几乎每人都有十几二十几本书,而且有不少是被称为“毒草”的书。就是这样的书,他们也悄悄地借给我看,因为我用带刺的黄瓜和他们建立了信任。

    那一年我至少读了几十本书。如今这些书的书名还大都记得:《战火中的青春》《林海雪原》《红旗谱》《水浒传》……

    获得一本书不容易,所以我读得如饥似渴!

    20年后,我开始自己写小说。

    而12岁的那年冬天,当我读着那些令我如痴如醉的小说时,我在心里暗暗盘算,来年开春,我一定要将菜地种成一个黄瓜园!

    ①赏析式批注:“破天荒”和“激情澎湃”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补白式批注:黄瓜花会对“我”说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加以补白。

    ③比对式批注:文中画波浪线AB句中加点的两个“竟”字含义有何不同?

    (1)、请根据“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问题做批注。
    (2)、文中“我”种黄瓜的过程与“我”和知青的交往过程密切相关。请梳理文章脉络,完成思维导图。

     ② ③ 

    (3)、有人认为,结尾两段未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安排,应调换顺序,请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 17.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问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 ,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堪称新闻评论的典范,思路清晰严谨,层层递进,鲜明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B、引用公祭鼎铭文,高度概括国行公祭的意义,同时也奠定了全文隆重哀悼的感情基调。 C、第②小节大量运用道理论据表明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论证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时何等珍贵。该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南京命运变迁的不易,突出柯坪的珍贵。
    (2)、请简析第一小节画线句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3)、第三小节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有何用意?
  • 18.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金叔,早

    黄亚琼

    ①“金叔,早!”

    ②“金叔,我温度多少呀?”

    ③跟金叔说“早”,金叔不会同样回答你“早”,只会报以一个憨厚的微笑。问金叔你的体温,金叔会马上给出一个数字,像是生怕回答慢了,会引起你的担忧。

    ④每天步入办公区,见到的第一个人肯定是金叔。他体形消瘦,话不多,因为一直戴着口罩,整张脸几乎看不到表情。但他笑的时候,露出来的眼睛会弯成一条线,厚重的鱼尾纹也立马上扬。

    ⑤金叔是我们办公楼的消毒员,每天坐在电梯口的办公桌前。有人进楼的时候,他起身登记,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

    ⑥金叔大名叫金德来,是“六〇后”,老家东北吉林。金叔早年外出务工。大约两年前,经朋友介绍,来到我们公司在贵州铜仁的公路项目,做了工地上的一名收料员。收料员需要对各种材料有正确的认识。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聚合物、外掺纤维……样样都有门道。金叔从完全不懂开始,一点一点学习,凭着认真细致的态度,经他手的每一车料,数量和吨位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⑦公路项目顺利结束后,金叔又跟着团队,来到了公司在成都市青白江的新项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金叔经过培训,转岗做了办公区消毒员。说到这份工作,金叔憨憨地笑着说,工作环境比工地上好了很多,这里的人也很亲切。

    ⑧春节期间,大楼需要派人留守,金叔主动请缨,申请一人留守。他说,大家都很年轻,更需要回家的机会。但金叔何尝没有自己的家庭呢?妻子和两个女儿远在吉林,金叔自出来务工后,一年回家两次,去年因为留守,至今还没有回家。妻女一次又一次打来电话,反复嘱咐他要照顾好自己,戴好口罩勤洗手。金叔心里温暖,回答却总是很坚决:等疫情结束了,再回家。

    ⑨自从成为办公室消毒员,金叔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穿上白色的防护服,背起十多公斤的药水箱子,用消毒水来来回回地把办公区所有地方都消毒一遍,不放过任何角落,一天三遍,从没耽误过。早上先做消毒,再吃早餐,之后就是站在楼梯口等大家签到,给大家量体温,日复一日,尽职尽责。

    ⑩由于疫情原因,项目工期延后了一个月的时间。为了抢回工期,整个办公区都变得异常繁忙。进进出出的人多了,金叔的工作量也与日俱增。

    ⑪“您好,某某办公室怎么走?”

    ⑫“您好,我来找某某,请问他在哪办公?”……

    ⑬金叔嘴上回答着各种问题,心里却未曾松懈,从不忘给对方测量体温,再叮嘱:“请出示您的健康二维码,在这个名册上登记个人信息。”名册已经写满了一页又一页,金叔的话也不知道重复了多少回,但他的语气却永远那么客气:

    ⑭“您好,请出示您的健康二维码……”

    ⑮偶尔也会有不登记信息的人。这时,金叔才会加大分贝,喊住对方。

    ⑯“您好,请登记信息了再进去!”

    ⑰“哎哟,麻烦得很,进去一会就出来啰。”

    ⑱“进来就要登记,这是规定!”这是金叔难得“话多”的时候,语气客气而坚定,不留一丝讨价还价的余地。

    ⑲下班时分,即将人去楼空时,总能看到一本厚厚的名册、一个白色的测温仪和一瓶瘦长的洗手液,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金叔朱红色的办公桌上,像列队的士兵严阵以待。夕阳透过走廊照进来,拉长了一件件物品的影子,更添了几分庄严。金叔看着自己整理好的桌子,像一个将军审视着自己的阵地,眼中流露着满意:“守好了这张桌子,就是守好了大家的安全。”

    ⑳在我们这个以建筑施工为主的单位,金叔这样的人,不算是站在台前风风光光的群体。但这默默无闻的工作并不影响他勤勤恳恳的态度。这样琐碎的工作,金叔哪来的热情把它做到一丝不苟?金叔的回答很朴实:自己没读过太多书,又不善于言辞,只能靠力气吃饭,只有比别人多付出一份努力,才能多一些机会。没有豪言壮语,听得人心里踏实。

    ㉑我已经记不清自己说过多少次“金叔早”,多少次让金叔为我量体温。这是我在这个不一样的春天里,不一样的日常。日常,是平凡的,但也正是无数金叔这样平凡的人,无数消毒员这样平凡的岗位,让我们的平凡日常风平浪静。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

    ㉒平凡不凡。平安是福。

    《人民日报》

    (1)、文章围绕金叔写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2)、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⑥⑦段有什么作用?
    (3)、文中多处使用细节描写,请从⑨段中找到一两处并进行分析。
    (4)、抗疫时期,有很多杰出的抗疫英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去写呢?
  • 19. 阅读

    倾斜65度的阳光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连续阴雨了十来天,天终于放晴了。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说要回家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我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到家里转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我们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

    ⑤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

    ⑥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我看到,一束阳光正好洒在椅子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

    ⑦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轻声说:“那等会儿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

    ⑧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这一个小时,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光线,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是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⑨原来是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⑩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矗起来了,惟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晾晒的衣服,其实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霉味。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

    ⑪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老楼霉旧灰暗的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沐浴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

    ⑫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1)、开头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感动

    (3)、第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4)、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
    (5)、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另一束阳光”指什么?
  • 2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2)、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画线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
    (3)、请赏析第④段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