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华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1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2. 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的使臣到魏博镇(藩镇)强令魏博节度使田悦“罢其(军士)四万,令还农”。田悦“集应罢者,激怒之曰:‘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后田悦自出家财,重新安排军士回归部伍,于是“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此事可用于说明( )
    A、安史之乱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唐德宗有效打击了藩镇势力 C、唐代中央集权遭到巨大威胁 D、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
  • 3.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
    A、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B、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C、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D、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
  • 4. 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 5. 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
    A、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B、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 C、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富国强兵道路 D、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 6.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 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增强责任意识 D、培育权利观念
  • 7. 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
    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
  • 8. 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 9. 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 10. 下表内容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   )

    一战末期

    二战后

    行政级(若干职级)

    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

    行政人员

    行政、执行、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

    一等书记级

    与高中毕业程度相当

    二等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专业人员

    法律、统计等

    女书记级

    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B、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C、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D、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 1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 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 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12. 《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 13. 1928 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明确指出:“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表明,《非战公约》( )
    A、真正保证了所有缔约国的安全 B、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 C、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意愿 D、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
  • 14.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 15.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 16. 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是(   )
    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17题8分,18题 20 分,19题 12 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

  • 17. 图一、图二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历史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                                         图二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的地方行政机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王朝。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首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

    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

    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 19. 材料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败—总结教训—再失败—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微。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

    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

    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

    “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

    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

    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初,面对内外交困,清廷终于放弃了“祖宗家法不可更改”的古训,开始构建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新国家体制上实行君主立宪,起草门类繁多的部门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创建新的独立的司法机关。晚清的法律借鉴和移植是从学习日本起步的。这些方案大都没来得及真正实施。辛亥革命后,由晚清所开启的法治进程并没有停顿,除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被废除外,后继的中华民国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诉法、刑诉法、法院组织法相继颁布,现代司法制度渐次推开。

    ——摘编自候欣一著《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材料二:1997年中共十五大后,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如合同法使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活动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备。九届全国人大坚持修改原有法律与制定新的法律同等重要,对部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要求的法律及时进行了修订。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各项制度,适应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2000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编自 李正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法律体系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五大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