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零诊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鲋、绩,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这一主张(    )
    A、践行了儒家仁政治国的理念 B、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汇贯通 C、体现出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D、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 2.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朝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但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据此可知(    )
    A、新史料的发掘拓宽了历史研究 B、考古文献比传世文献更可靠 C、正史史料比地域史料可信度高 D、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 3. 朱熹在教育弟子时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朱熹旨在(    )
    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B、阐述知与行的统一关系 C、指出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 D、否定道与器的传统观念
  • 4. 明清江南地区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力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该现象说明,江南地区(    )
    A、传统农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 B、商品经济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已经出现解体迹象 D、经济结构变化冲击传统农业
  • 5. 1871年总理衙门鉴于负担沉重,想撤办福州船政局。1872年初,李鸿章致函福建巡抚王凯泰:“总署函商官轮招商雇买,以资周转,想已并达尊处。若不停造,或备漕运,或交商货,亦是流通之法。”这可用于说明(    )
    A、  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转向 B、洋务派内部发生分化 C、商人资本的影响力增强 D、中体西用的局限暴露
  • 6. 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等人提倡将汉字直排改为横排,但市面上买不到横格纸。《新青年》自身也未实现横排,读者反映阅读横排文字“甚感不便”,同时还找不到横排的印刷厂。这说明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印刷技术阻碍文化多元化 C、文化革新缺乏坚实的基础 D、激进的改革无法赢得认可
  • 7. 1940年,毛泽东将统一战线内部分为进步、中间和顽固三类。还将资产阶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者又被分为左中右三派。认为除了无产阶级,其他阶级和势力都存在两面性。出现这种认知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 B、国民党抗战态度转变 C、统一战线内部开始分裂 D、“三三制”成功实践
  • 8. 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的整顿方针是:“针对国营企业提出简化项目,加强管理,克服浪费;改进不合理的制度,适当降低过高的福利待遇。”这一调整(    )
    A、 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基于对经济困难的考量 C、加强对国营经济的控制 D、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9. 雅典的“宪法”规定将军、执政官、议员、陪审员等公职人员均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选举法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反映出,雅典崇尚(    )
    A、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B、直接民主,分权制衡 C、依法治国,绝禁人治 D、天赋人权,人人平等
  • 10. 1500年,一百个英国农户家庭只能供养106尸户家庭(包括他们自己),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4%。到了1801年,这一致字上升到136户,而此时农业劳动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6%。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民主政体的有效保证 B、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C、殖民扩张政策的成熟 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 11. 19世纪,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以“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为目标。他意在强调绘画应(    )
    A、反对宗教束缚 B、反映现实生活 C、注重情感表达 D、追求光色效果
  • 12.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9

    367.26

    49.09

    30.48

    据表可知,当时苏联(    )

    A、国民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衡 B、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显著 D、农民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部分)

    年代

    背景

    移民情况

    备注

    战国(约前301年)

    秦灭蜀国、巴国后。

    秦移民万家(以一户四五丁口计)入蜀,约有四五万人。

    元末明初(约1361年至1387年)

    元末,湖广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以湖广地域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以南方人居多的变化。

    第一次“湖广填内川”

    清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

    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

    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移民持续百余年,移民人口达170多万。

    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

    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至1940年)

    由于南京失陷、武汉告急,国民政府将首都内迁到了“雾都”重庆。

    江苏浙江等省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和居民疏散入川。据统计约700多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

    ——摘编自《中国历史九次大移民影响深远》

    材料二:美国独立后,先后颁布了《西北土地法令》《宅地法》《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法律,鼓励向西部移民。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从马里兰州西部到伊利诺斯州的全长952公里的国家级公路建成。……这些北美的清教徒们,带着“天定命运”(即在没有清楚界定的地盘上扩展的使命感)来到太平洋岸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富饶,吸引着土地投机商、农民、东部小农场主和大量欧洲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一大批农场、种植园在西部得以建立,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原料产量激增,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西进运动中,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批印第安人丧失家园,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消灭。

    ——摘编自《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国家大小都有或兴或衰、或存或亡的变迁史。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存在两类回答:一是单因素决定论,另一是多因素决定论。现代之前,全都是单因素决定论,如儒家道德决定论、法家法制决定论和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到现代有所变化,一方面仍提出诸多新的单因素决定论,另一方面出现了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解释,只不过在“多因素”的看法上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多因素包括道德、法律、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英雄、战略、制度等所有相关的社会因素,有的认为只是其中的某几种。

    ——摘编自《论制度决定国家兴衰存亡》

    根据材料,围绕“影响国家兴衰存亡的因素”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在继承历代教育经验基础上,学校设置方面有许多创新。中央国子监下设六学:国子监收高官子孙,太学收中级官员子孙,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收低级官员子弟及百姓。各地方设州县学、医学、玄学等。唐初级私学有家学、私整和乡村学校,以蒙学教育为主;寺院读书和私人讲学则以科考内容为主,属于高级教育。唐初规定教材是《五经正义》(即《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后演变咸九经。各级学校考试分旬试、岁试和毕业试;常规的休假有旬假、田假和授衣假等。教育的繁荣吸引到日本、新罗、渤海等留学生,逐步形成了围绕大唐的“中华文化圈”,唐教育思想多元化为宋明理学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学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学制的影响。
  •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范旭东(1883—1945),著名实业家,曾留学日本,1912年回国。当时,中国化工原料完全依赖进口,碱市被英国垄断,许多工业纷纷倒闭。对此,范旭东在191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制碱厂——永利制碱厂,聘大学毕业生担任车间技术员。同时开办艺徒班,毕业后升为技术员。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厂内建有职工宿舍、医院等。他坚持工厂的问题由职工来解决,职工的问题由工厂来解决的民主原则。1922年成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此外,派人到美国进行技术考察和学习,并借此引入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许多技术人员转赴四川,设“新塘沽”碱厂,支持国家抗战。

    ——摘编自师俊山、张鸿敏著《范旭东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业家范旭东投资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实业家范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