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期中调研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在距今9千年至4千年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史前遗址中,多有水稻遗存的发现。历史记载表明,大禹治水时就已将冰稻种子卑湿之地:《诗》《书》等早期文献对“稻”也多有提及。这些发现表明( )A、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C、“南稻北栗”的农业格局形成 D、文献记裁须依靠考古发现来印证2. 下图所示为甘肃省镇原出土的铜质“秦诏版”,其正面以阴文书刻40字:“甘六年皇帝尽并非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诏版”主要反映了( )A、大一统国家的建设 B、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C、区域经济文化的交融 D、汉字书写材料的演变3. 西汉初年律法规定平民有“父母丧”仍得服徭役,汉宣帝(前74--前48年在位)时则改为“自今诸有父母长者勿繇事(芳役),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黄老学说重回主流 B、政府保障小农经济 C、主流价值观得到弘扬 D、儒法道思想走向融合4. 唐代的扬州被视为大唐重镇,唐人诗句中对扬州的描绘随处可见。下述诗句,可以佐证唐代扬州城( )
“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
李洞《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李绅《宿扬州》
①水路交通便利
②市场交易繁荣③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④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A、①② B、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5. 研究发现,在西夏文文献中常出现双姓氏名字,如翟嵬名九、张讹三茂:在西夏文草书户籍账残卷中,一个乡里中30户有不少是党项族与汉族通婚的家庭。而《宋史·太宗纪》记载,宋至道元年(995年)八月“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据此可知( )A、宋与西夏政权关系紧张 B、宋朝社会风气封闭保守 C、理学精神彤响社会生活 D、民族交融趋势不可逆转6. 末代对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给予“特奏名进士”“特奏名诸科”等功名。明朗洪武年间,在会试正榜之外增设副榜(乙榜),遴选副榜举人充任府、州、县学的教官。宋明朝廷的科举政策( )A、有利于社会稳定 B、不利于公平竞争 C、完善了录取途径 D、束缚了士人思想7. 清末御史张瑞荫在总结清代政治时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好,张居正之专擅,周延儒、温体仁之邪佞倾国。及至本朝,自设军机处后,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雁臣,断不至有权臣。”明清两朝臣下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A、清朝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 B、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军机处的设質削弱了内阁职权 D、监察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8. 湖南《巴陵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广人挟重金来侧红茶,农人颇获其利。”湖南各产茶县竞相仿制,“湖红”产销量大增,据《平江县志》载:“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湖红”的产销表明( )A、湖南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 B、海外需求刺激了红茶生产 C、商业资本助推近代工业兴起 D、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9.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唔《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是观之,他们意在( )A、维护儒学地位 B、调和中西文化 C、倡导变法图强 D、抵制共和革命10. 民国前期,中央和地方都可以铸造钱币。下列为部分省区铸造发行的银币。这凸显出当时( )A、近代交通事业发展 B、铸币工艺技术进步 C、货币市场走向统一 D、地方势力各自为政11. 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的“群众党”,“不是少数人空想的革命团体”,“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这一《决议案)( )A、提出了国共合作方针 B、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总结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深刻教训12.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些论断( )A、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B、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C、吸取了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 D、强调了发展新民生主义的必要性13. 1950年1月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举行,参会的代表总共400人,工人占20%,农民占5%,工商界占13.5%,文化教育界占20%,军政机关占9.75%,还包括少数民族、宗教界等代表。会议通过了有关建设新重庆的2I2件提案,选举产生了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由此可知,会议的举行( )A、巩固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运行 C、调动了民众抗美援朝的积极性 D、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根本任务14. 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这一事件在当时被西方称为“外交核爆炸”,媒体形容中法建交是“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C、引发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15. 下表为中国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所示变化趋势表明我国( )年份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2001
263.4
4574
-194
2003
384.1
727.6
-343.5
2005
490.4
1477.1
-986.7
2007
615.1
24309
-1815.8
2009
631.1
2898
-2266.9
2010
8169
4338.5
-3521.6
注:初级产品,指未经加工的或粗加工的原料或农产品,包括粮食、能源和矿产等。
A、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B、对外贸易顺差不断缩小 C、开始主导国际原料市场 D、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
16.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据之即足以控制全国的特殊地区,被称为核心区。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秦汉时期、唐末至北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核心区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1)、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核心区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历史核心区的主要因素。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郭嵩焘是清政府派往西欧的首任公便(1876-1879年),他将从上海到伦敦途中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日记刊行后,遭到顽固派的攻击、谩骂,书版最终被清廷中斥禁毁。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在孤独责骂中度过余生。死前他写下这样的诗句:“流传百代千龄后,定有人间识此人。”
——《使西纪程》内容节选
英国大政一总丞相迪斯雷利,其权视汉之丞相。而上下议政院亦分党相攻;居丞相之位,必议政院附和者多,乃能安其位云。
酉初登火轮车,历幸思多喀、窝多两处市镇,所至灯烛辉煌,光耀如昼,近伦敦处尤盛。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
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角力,创为万国公法,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英吉利起极西,通地中海以收印度诸部,尽有南洋之利,而建蕃部香港,设重兵驻....以.日廓其富强之基,而绝不--逞兵纵暴,以掠夺为心。
吾谓西洋赋敛繁重,十倍中国,惟务通商贾之利,营立埔头,使其人民有居积之资,交易数万里,损益盈虚,皆与国家同其利病,是以其气常固。
马格里言:西洋诸大国皆设测绘局以觇风力。凡风起处,一点钟疾者行八十英里,而电报顷刻千里。如英国风起,即由电报通知德。法各国,俄国风起亦然。
综合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宋代“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往为世家所垄断的文化逐渐向社会下层移动,“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磕妇(为往田野送饭的妇女),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摘编自秦海骰《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民国建立后,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教科书,一律禁用”。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和国新教科书》,经教育部审定,很快被各地学校普遍采用。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潮竞相呈现,主张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面向科学。1920年教育部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大批白话文作品和翻译作品,都被选进了国文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包括书信、传记、讲演,故事、科技说明等日常应用文体。
——摘编自曲铁华《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从19S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救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成性、国家級的全学科救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中小学教材编写的特点,分析其成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