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4题,每题2分,满分48分。

  • 1.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该图可以得知(   )

    A、遗存分布零散,不同文化间彼此孤立多元 B、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基础 C、遗存分布叠加,体现了中华文化多脉相承 D、遗存分布不均,黄河文化成为是唯一代表
  • 2.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米,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如果我国要拍摄关于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仰韶文化遗址 D、河姆渡文化遗址
  • 3.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密切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西周以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D、儒家思想的影响
  • 4. 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二十余世为宋所灭。与材料所述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 5.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实际上,这就涉及了秦在非华夏地区的政治统治。从历史深远影响的角度看,秦朝的这种做法体现出(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倾向 B、贵族等级特权被政府废除 C、中央集权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推动 D、军功爵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
  • 6. 中国古代,皇帝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主要体现了(   )
    A、皇帝独尊 B、皇权专制 C、皇位世袭 D、君权神授
  • 7. 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没有皇子建藩后反叛在位父亲的例子。汉初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宗藩叛乱的多为堂兄弟。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传统忠君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B、政治稳定与血缘亲疏有关 C、传统的血缘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D、王国问题威胁着中央集权
  • 8. 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解除了国家威胁 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加强了经济控制
  • 9. 如图漫画反映了汉代一位皇帝的治国措施,他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 10. 史学界认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西汉时期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前期无为而治,体现了道家的调剂作用 B、中期衰弱变有为,体现法家的支持作用 C、中期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儒家文治作用 D、后期重农抑商,体现了法家的支持作用
  • 11. 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南北政权对峙与竞争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丰富的人力资源 D、丝绸之路的开辟
  • 12. 《齐民要术》的记载中包括田地的耕作技术,种子的选择保藏,各类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花草树木的栽培种植,马牛羊猪的畜养及疾病防治,酒、酱、醋、豆豉、肉脯、饴糖等的制作,还包括烹任技术、食品加工,笔墨、胶、染料、护肤用品等的制作。据此可知(   )
    A、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多种经营 B、《齐民要术》是农业生产经验的记录 C、我国古代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D、《齐民要术》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 13. 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
    A、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B、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 14. 唐玄宗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召左相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曰:‘今左相、给事中(门下省官员)俱在座,已过门下矣。'其间资格差缪众,无敢言者。于是门下不复过官。”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
    A、三省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 B、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 C、君主权力受到了极大制约 D、中枢运行机制遭破坏
  • 15.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嫡长子继承制、何尊、共和行政

    中朝、盐铁官营、董仲舒

    三家分晋、圆形方孔钱、李悝变法

    曲辕犁、“天可汗”、《职贡题》

    A、①②④③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 16. 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   )

    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B、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 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 D、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 17. 唐朝中期,商人在户籍管理上已经成为良人,开始脱离贱籍;两宋时期,商人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被编入坊郭户的户籍,商人开始取得了国家“编户齐民”的资格。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B、重农抑商政策走向瓦解 C、政府对坊市管理日益严密 D、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 18.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19.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 20. 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该材料表明(   )
      性格描述 结果
    吕端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毕士安 张泊、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寇准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理学兴起,重视自我内心反省 C、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 21. 元朝二品以上的官员“选自特旨”,正三品至正七品官则由中书省“自除”。而具体负责行省“军国重事”的平章政事为从一品,而且是两人。据此可知,元朝(   )
    A、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D、严密的官僚体制保证决策高效
  • 22. 南宋时期开始流行“天上天堂,地上苏杭”的谚语。地处江南的苏州、杭州两地,已成为当时人们最为向往的富庶繁盛的都会。江南一带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九州之内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区域。这与广大北方移民的参与密不可分。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宋时北方经济相对落后 C、南宋时大量北方人南迁 D、北民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 23. 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 24. 下图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系,元代采用这种地方体制的作用是 (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有利于控制汉族人民反抗 C、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D、削弱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统计,春秋时期,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期间78年;战国时期,共计战投460余次,和平期间89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人口也大幅度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是什么?试举出两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材料二:

    东晋南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草原民族对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摘编自《晋书》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诚,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持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五: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概括西汉、魏晋、唐朝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

    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