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写道:“周人设计的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    )
    A、禅让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 2.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
  • 3. 《吕氏春秋·审分览》中“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革 C、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水利灌溉工程大量兴建
  • 4. 《舆地志》记载:“秦始皇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各领县。”使郡县制成为定制,并以郡辖县。秦始皇的做法(    )
    A、促进了民族深度交融 B、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使分裂割据不复存在 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
  • 5. 某学者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规律,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序号

    规律

    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

    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使民族交融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

    民族交融既有统治者的强迫同化,但更多是各族的自然交融

    内徙诸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是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之—

    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B、使君主专制统治受到了冲击 C、动力和途径呈现多元化 D、为经济重心南移准备了条件
  • 6. 隋唐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互相冲突,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一方面,儒学、道家思想渗人佛教教义;另一方面,儒学、道家教义也被渗入了一些佛教思想。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儒学正统化 B、反映出“三教合归儒” C、有利于佛教中国化 D、使道家思想迅速崛起
  • 7.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举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  铲除地方割据根源 B、削弱相权以加强集权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 8. 明代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糜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可见,明代(    )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C、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 D、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 9. 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长官。督抚制度历经明朝从萌芽到形成,到清朝前期逐步制度化并一直延续至晚清,督抚的辖区与职权予以明确,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据此可推,督抚制度(   )
    A、弥补了明初宰相制废除的不足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影响了晚清民初的政治走向
  • 10. 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责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
    A、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C、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D、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相吻合
  • 11. 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吉尔雷创作的漫画《在北京朝廷接见外交使团》,该画于1792年9月出版,经常被引用以形容中国乾隆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时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在1793年,且单膝跪地是当时欧洲王宫标准的觐见礼。这表明(    )

    A、历史解释决定历史存在 B、史料实证影响历史存在 C、历史认知应具备前瞻性 D、史料实证需要严谨客观
  • 12.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 13. 孙中山评价一历史事件:“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该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 14. “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 15. 经学家周予同在《僵尸的出祟》一文中,谈到民国四年政事堂在教育纲要中增加读儒家经典的事,指出它是为恢复旧礼教造势,民国民主政治随后出现巨大倒退。“民国民主政治”的“巨大倒退”是指(    )
    A、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 C、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D、北洋军阀开始了割据混战

二、非选择题(55分)

  • 16. 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大同”社会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大同”观的时代成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3)、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 17.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那,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出现以反对外国宗教侵略为核心的反侵略的群众组织一义和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30日,山东巡抚张汝梅在奏折中说道:“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日义和。”练拳是为“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吸引群众参加,并迅速形成一支反帝爱国的洪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山东义和团首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了各地义和团的认同,从此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参加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关伟《19世纪末20世纪初奕助外交活动真相》

    材料二: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侵略军由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等处相继攻破北京城,扑入使馆区,并有一部由前门入内城。几乎同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皇后、大阿哥及少数王公大臣,由神武门出西直门,仓皇奔逃。在经历了失陷最初几天完全失控的屠戮、焚烧、抢劫和奸淫之后,侵略军在当地建立起殖民统治秩序,对北京皇城、内城和外城各街区实行分片接管。

    ——摘编自戴海斌《“无主之国”:庚子北京城陷后的失序与重建一以京官动向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及性质。
    (2)、指出材料二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材料一说明发动者的目的。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口号。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时期

    口号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

    19世纪90年代

    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革新

    20世纪初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德先生、赛先生

    20世纪20年代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向前进;打土豪,分田地

    20世纪30年代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民族团结起来

    20世纪40年代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