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李建群 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二: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B、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有了想象,就一定有艺术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欣赏。 C、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能更好保留应有的艺术价值。 D、“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人们又通过这种理想化“再造”获得一种愉悦感。 B、残缺的作品会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因此残缺的文学作品也能像完整的作品一样,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C、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就是再创作一个本质上不背离、但是又具有更新内容与更深意蕴的新形象的过程。 D、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比喜感的大团圆结局更有艺术价值,让读者产生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正是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使读者得以参与文学的意义构成,并形成文学理解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的个性变异。 B、文学残缺的功能是在读者那里引起有结构的运作过程,文本意义在读者的想象力中变得栩栩如生。 C、残缺美是指美因残缺而形成的审美缺憾,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反思和回味。 D、人们对于残缺艺术往往有“尽善尽美”的审美心理,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人们希望通过想象得到完全的欣赏,而非零散的、残缺不全的。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文学作品残缺美和修补复原”这一现象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会记住许多事

    刘亮程

    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

    树会记住许多事。

    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

    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人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

    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

    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

    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

    找到了它或许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

    爹,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

    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

    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

    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

    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

    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

    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

    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

    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

    “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

    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

    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

    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

    “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会让一棵死树长时间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经躺不平,身躯弯扭得只适合立在空气中)。我们怕它滚动,一头垫半截土块,中间也用土块堰住。等过段时间,消闲了再把树根挖出来,和躯干放在一起,如果它们有话要说,日子长着呢。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这期间我们会看见木头张开许多口子,离近了能听见木头开口的声音。木头开一次口,说一句话。等到全身开满口子,木头就基本没话可说了。我们过去踢一脚,敲两下,声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罢,里面都没啥东西了。即便无话可说,也得面对面呆着。一个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树干,除非修整院子时会动一动。也许还会绕过去。谁会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次写挂在树上的筐,写出了作者对往昔温暖美好岁月的追怀,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字里行间透露着些许苦涩。 B、“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形象具体地展现了树春荣秋衰的过程,表达了记忆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C、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归根结底其实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一种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 D、文章以“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结尾,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发了读者对于树的恒常和人生的变迁与短暂的思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记忆中从前日子的悠闲美好。 B、“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运用了比喻等手法,生动地描摹了人生走向衰老直至死亡的匆忙的过程。 C、本文很多句子独立成段,借助这一方式显示“记、丢、找、忘”的文章脉络,也使文章节奏舒缓有致。 D、本文语言幽默诙谐,“树从不胡乱走动”等语句,妙处横生,充满幽默感。用轻松的笔调、风趣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读来饶有兴味。
    (3)、简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树会记住许多事”包含了哪些涵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权,字诚悬,公绰弟也。年十二,工辞赋。元和初,擢进士第。李听镇夏州,表为掌书记。因入奏,穆宗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公绰尝寓书宰相李宗闵,言家弟本志儒学,先朝以侍书见用,颇类工祝,愿徙散秩。乃改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文宗复召侍书,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尝夜召对子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从幸未央宫,帝驻 , 曰:“朕有一喜,边戍赐衣久不时,今中春而衣已给。”公权为数十言称贺,帝曰:“当贺我以诗。”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文婉切而丽。诏令再赋,复无停思,天子甚悦,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墀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乃自舍人下迁,仍为学士知制诰。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 , 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帝曰:“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公权曰:“疑嫌间不可户晓。”因引王珪谏庐江王妃事。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其忠益多类此。迁学士承旨。

    武宗立,罢为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引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李德裕不悦,左授太子詹事,改宾客。累封河东郡公,复为常侍,进至太子少师。大中十三年,天子元会,公权稍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御史劾之,夺一季俸,议者恨其不归事。咸通初,乃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B、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 /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C、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D、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遗,古代官名。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 B、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 C、季父,古代对叔叔的称呼。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 D、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一般耄耋连用,指年纪很大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宗在佛庙看过柳公权的书法便念念不忘。文宗亦颇为欣赏,多次提拔柳公权,曾与他忘情地探讨书法,直到蜡烛燃尽仍未尽兴,还命令宫人用蜡油浸纸烧着照明。 B、文宗为边关将士的衣物供应及时感到高兴,命柳公权写诗祝贺。他应声吟诗,切题而且婉丽,皇帝令他第二次赋诗,也能不加思索出口成诗,皇帝很高兴。 C、柳公权与周墀一起回答皇帝的咨询,公权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周墀为他担忧惴惴不安,而公权镇定自若。皇帝封柳公权为谏议大夫。 D、柳公权谏言文宗,朝廷官员对郭旼升任邠宁节度使之事颇有议论。文宗起初认为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当无可非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②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5)、柳公权敢于上言进谏,皇帝评价他为“卿有诤臣风”,请结合文章简析“诤臣风”体现在何处?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

    【宋】贺铸

    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① 。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②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③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①玉芙蓉:喻美人。玉是美好,芙蓉是荷花。②楚梦:宋玉《高唐赋》里有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事。后用来形容好梦不长。③画桥:此处借指女主人公居住的地方。凤城:指京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男主人公与情侣相别日久、朝思暮想,以致因情生幻,梦中跋涉千里,来到了过去曾经和心上人欢会的旧地。 B、“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写他拂柳穿花,孑孑前行,在回廊之中徘徊,在梦中依旧无法找到佳人。 C、“当时偏恨五更钟”一句,正当梦中两人情意缠绵之时,东方发白,晓钟鸣奏,这正是良宵苦短,愁夜恨长! D、词的上片写梦中相会,化景物为情思,景中含情,语弥淡而情弥深,尤显功力。
    (2)、陈廷焯对《东山词》有“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之赞叹,请赏析本词下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体会其妙处。(注:《东山词》,贺铸的词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地异变之后,梦中的李白看到了壮丽华美的神仙居所的两句是:“。”
    (2)、杜甫的《登高》中“”两句,使用动静结合

    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但又极富清冷感的秋景图。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苏轼虽遭贬谪,但借酒自解自慰、旷达洒脱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______;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______。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    ),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______。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培养临床诊疗水平。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 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    );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中医药要主动张开怀抱,与现代环境相拥,才能获得新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本清源  与时俱进  口传心授  源源不断 B、激浊扬清  推陈出新  口耳相传  络绎不绝 C、正本清源  推陈出新  口传心授  络绎不绝 D、激浊扬清  与时俱进  口耳相传  源源不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加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B、加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培养临床诊疗水平。 C、完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D、完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培养临床诊疗水平。
    (3)、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描写琵琶演奏的绝佳作品。音乐有声而无形,一般极难用文字表现,但是白居易“化无形为有形”,把无形的、抽象的乐声幻化成一组组生动具体的画面,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或者熟悉的乐器,试着用这种方法描写它的声音。

  • 8. 语言文字运用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有关部门启动 100 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从下面候选人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推介词。要求:内容符合人物身份,运用排比、比喻手法,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不超过90个字。候选人:张桂梅、袁隆平、屠呦呦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材料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独立日,真正的以自己独立的姿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面对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

    ——佚名

    结合材料,联系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