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十校协作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由实验可知,(a)、(b)、(c)所涉及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将实验(a)中的铝片更换为等质量的铝粉后释放出的热量有所增加 C、实验(c)中将环形玻璃搅拌棒改为铁质搅拌器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若用NaOH固体代替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则测定数值偏高2. 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含2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4kJ/mol C、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D、N2(g)+3H2(g)2NH3(g);△H=-akJ·mol-1 , 则将14gN2(g)和足量H2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0.5akJ的热量3. 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平衡体系,采取以下措施,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加入一种反应物 B、增大体系的压强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4.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强,酸性越强。已知: , , 下列酸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5. 工业上以CO2、NH3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T℃时,在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2和NH3模拟工业生产,发生 , 以下说法一定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②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③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改变;④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⑤密闭容器中;⑥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⑥ D、②⑥6. 在不同温度下,水达到电离平衡时与的关系如图所示。时,将的溶液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该溶液的是( )A、1.7 B、2 C、10 D、10.37. 某小组在实验室探究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实质。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测定导电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a(OH)2的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2++2OH- B、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b点时Ba(OH)2恰好反应完全 D、b点之后导电率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稀硫酸过量,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大8. 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三点溶液的pH:c<a<b B、a、b、c三点CH3COOH的电离程度:c<a<b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处溶液的pH,测量结果偏小 D、a、b、c三点溶液用1 mol·L-1NaOH溶液中和,消耗NaOH溶液体积:c<a<b9. 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甲平衡。在仅改变某一条件后,达到乙平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Ⅰ中,甲、乙的平衡常数分别为、 , 则 B、图Ⅱ中,平衡状态甲与乙的反应物转化率乙>甲 C、图Ⅱ中,t时刻可能是增大了压强 D、图Ⅲ表示反应分别在甲、乙条件下达到平衡,说明乙温度高于甲10. 已知常温时HClO的Ka=3.0×10-8 , HF的Ka=3.5×10-4 , 现将pH和体积都相同的次氯酸和氢氟酸溶液分别加蒸馏水稀释,pH随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II为氢氟酸稀释时pH变化曲线 B、取a点的两种酸溶液,中和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消耗氢氟酸的体积较小 C、b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c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 D、从b点到d点,溶液中保持不变(HR代表HClO或HF)二、多选题
-
11. 下列微粒不会对水的电离平衡产生影响的是( )A、SO B、 C、 D、12.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能表示相应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A、 B、 C、 D、13. 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H4与CO2重整是CO2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该重整反应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a)CH4(g)+CO2(g)⇌2CO(g)+2H2(g) ΔH1
b)CO2(g)+H2(g)⇌CO(g)+H2O(g) ΔH2
c)CH4(g)⇌C(s)+2H2(g) ΔH3
d)2CO(g)⇌CO2(g)+C(s) ΔH4
e)CO(g)+H2(g)⇌H2O(g)+C(s) ΔH5
上述反应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增大CO2与CH4的浓度,反应a、b、c的正反应速率都增加 B、移去部分C(s),反应c、d、e的平衡均向右移动 C、加入反应a的催化剂,可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 D、降低反应温度,反应a~e的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14. 对于可逆反应 , 在1100℃时,测得反应在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1.00
0.58
0.50
0.50
0.52
0.52
0
0.42
0.50
0.50
0.52
0.52
A、0~10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B、当升高反应温度,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C、30 min后反应改变的条件为使用催化剂 D、40 min时三、综合题
-
15. 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用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A.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B.用蒸馏水洗干净滴定管
C.用待测的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D.用酸式滴定管取稀盐酸20.00mL,注入锥形瓶中,加入酚酞
E.取下碱式滴定管用NaOH标准溶液润洗后,将标准液注入碱式滴定管“0”刻度以上处,再把碱式滴定管固定好,并排出尖嘴部分的气泡,调节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下面,瓶下垫一张白纸,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至滴定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G.另取锥形瓶,再重复操作2~3次
完成以下填空:
(1)、排除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应采用如图所示操作中的(填“甲”“乙”或“丙”),然后轻轻挤压玻璃球使尖嘴部分充满碱液。(2)、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锥形瓶中溶液从色变为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3)、如图是第一次滴定时的滴定管中的液面,其读数为X=mL。(4)、根据下列数据,请计算待测盐酸的浓度:mol/L。滴定次数
待测液体积(mL)
标准液体积(mL)
滴定前读数
滴定后读数
第一次
20.00
0.60
X
第二次
20.00
2.00
24.10
第三次'
20.00
4.00
24.00
(5)、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操作(其他操作正确),其中会造成测定结果(待测液浓度值)偏高的有____(填序号,下同)。A、量取标准液的碱式滴定管未润洗 B、锥形瓶水洗后直接装待测液 C、酸式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稀盐酸润洗 D、滴定到达终点时,俯视读出滴定管读数 E、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6)、有一支50mL的酸式滴定管,其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10.00mL刻度处,现把管内液体全部放出,用量筒接收,得到溶液的体积是____。A、不能确定 B、为40mL C、为10mL D、大于40mL16.(1)、Ⅰ.结合下表回答下列问题(均为常温下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酸
电离常数(Ka)
酸
电离常数(Ka)
HClO
同浓度的、、、、、中结合的能力最强的。
(2)、常温下0.1mol/L的溶液在加水稀释过程中,下列表达式的数据一定变小的是(填字母)。A. B. C. D.(3)、取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ClO两溶液,分别用等浓度的NaOH稀溶液中和,则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填“>”、“<”或“=”)(4)、Ⅱ.在两个体积均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A、B中,起始投料如下表所示,在753K下进行反应: △H>0,的平衡转化率如下表所示:容器
起始物质的量(n)/mol
的平衡转化率
CO
A
1
1
0
0
50%
B
1
1
2
2
容器A中,反应从开始到达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为2min,则2min内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5)、753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容器B中反应起始时v(正)(填“>”“<”或“=”)v(逆)。17. 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25℃:1×10-14;t1:a;t2:1×10-12。试回答以下问题:①若25<t1<t2 , 则a1×10-14(填“>”“<”或“=”),做此判断的理由是。
②25℃时,某Na2SO4溶液中c(SO)=5×10-4mol•L-1 , 取该溶液1mL加水稀释至10mL,则稀释后溶液中c(Na+)∶c(OH-)=。
③在t2温度下测得某溶液pH=7,该溶液显(填“酸”“碱”或“中”)性。
(2)、在一定温度下,有a.醋酸,b.硫酸,c.盐酸三种酸。①当三种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三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a、b、c表示,下同)。
②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加水稀释至原来的10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18. 反应aA(g)+bB(g)cC(g)(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I、II、III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2)、A的平均反应速率vI(A)、vII(A)、vIII(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3)、B的平衡转化率αI(B)、αII(B)、αIII(B)中最小的是 , 其值是。(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向移动,采取的措施是。(5)、比较第II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III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T3(填“<”“>”“=”),判断的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