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民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阶段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2-0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C、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 2. 在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员多为皇帝的近臣、宾客等。《汉书•严助传》中记载:“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娄举贤良文学之士……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这反映汉初的中朝(   )
    A、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B、使丞相权力遭到极大削弱 C、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是与外朝并立的决策机构
  • 3. 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将二千石的官吏及地方豪强列为监察对象,严防地方郡守与豪强勾结;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盘踞一方的现象逐渐瓦解,故而唐玄宗制定的《监察六法》则注重对官吏个人品格的监察。这种变化反映了(   )
    A、豪强地主瓦解殆尽 B、科举考试注重道德 C、监察制度与时俱进 D、唐代腐败更加严重
  • 4. 历代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 5. 顺治年间在黄河流域设置乡约,负责朔望讲读圣谕、宣教化。康熙年间乡约行政组织化后“仅劾奔走供使令而已”。这一变化(   )
    A、削弱了乡约的教化功能 B、继承了明朝的乡约管理模式 C、促进了大清律令的传播 D、有效惩治了不遵乡约的百姓
  • 6. 下表为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就职时宣誓的部分誓词。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1

    我将根据法律发表意见

    2

    我将把最好的意见贡献给城邦/贡献给雅典人民

    5

    我将揭发那些被抽签选中任命而据我所知不适合服务于议事会的人(公元前403/402年添加)

    10

    我将不会投票支持任何违背法律之事

    A、注重权力监督 B、实行直接民主制 C、城邦崇尚法治 D、官员的选拔严格
  • 7. 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这说明清末“新政”中,中央机构改革(   )
    A、重视社会民情 B、解决了内外困境 C、与旧制度决裂 D、具有被动性特征
  • 8.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 9. 根据下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最能反映当时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   )

    学堂种类

    出身

    第一级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进士

    第二级

    高等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举人

    第三级

    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

    贡生(优、拔)

    第四级

    高等小学堂

    廪生、增生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C、西学东渐的逐渐深化 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 10. 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
    A、鉴于政党政治受挫的现实 B、说明其转向社会主义探索 C、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立场 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11. 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反映了美国(   )
    A、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破坏 B、文官制度不断地丰富发展 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功绩制”被废除
  • 12. 坚持程序公正是近代西方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特点。为了保证程序公正,西方国家的普遍措施是(   )
    A、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B、注意保护个人权利 C、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 D、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 13.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任命独立检察官纠察官员腐败,以此排除政治干扰和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但这一制度被称作“第四权”而遭到诟病,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这一制度说明美国(   )
    A、惩治腐败情况不甚理想 B、国会权力迎来新的增强 C、司法独立原则遭受挑战 D、分权制衡传统动态发展
  • 14. 1982年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   )
    A、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B、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 15. 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 16. 1978年,当时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66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此可知(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B、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 C、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迸发出了活力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万民法。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君主专制的倾向,但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古代中国法律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开始将法律公之于众。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和速亡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明确规定“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作为中华法系的集大成者,《唐律》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优势越来越大,南北士子矛盾也越来越大。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困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衔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进程

    时期

    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

    意义

    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国的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