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三中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独立作业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19分)

  • 1. 填空题

    阅读绝不是附庸风雅的事,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须。看着湖上垂柳摇(yè)     、红莲绽放,让人想起林徽因的“那轻,那娉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着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得益(zhāng)      , 带给人莫名的(xiá)      想;读着《沁园春·雪》,可以联想到雪后天晴时,红装素(guǒ)      的大地,润如油膏的沃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阅读上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摇(yè)

    相得益(zhāng)

    (xiá)想

    红装素(guǒ)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品读优秀诗文,其中不乏体现自强精神和风骨的名篇。它是身处逆境时的乐观旷达:刘禹锡遭贬二十余年,却仍发出“ ,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慨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 “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愿望(《水调歌头》);它是前途崎岖时的自信自立:李白怀才不遇,仍相信 “”(《行路难》<其一>);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韩愈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历久弥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它还是仕宦沉浮时的心怀天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了 “”的远大抱负。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

    予观夫巴陵

    佳木而繁阴

    之乐

    宠辱

  • 4. 班级要开展以“诗歌颂青春”为主题的诗歌学习活动,就诗歌创作,同学们纷纷献策,以下建议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语:我们写诗时要注意押韵,比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中,“娇”、“腰”两字就有押韵。 B、小阳:余光中《乡愁》的每一小节结构不同,朗读时形成一种跳跃和富有变化的节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C、小文:写诗可运用意象传递情感,如《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这一意象就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背后蕴藏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D、小光:写诗可运用“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如“季节燃起花朵又吹熄”中的“燃”和“熄”就是非常典型的陌生化用词。

二、阅读(43分)

  • 5. 名著阅读

    为了更好地阅读《艾青诗选》,班级成立了研学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对《艾青诗选》进行为期三周的主题阅读活动。以下是小蒋所在小组的部分活动。

    (1)、阅读艾青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诗作,挑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背诵。小蒋没有听清要求,误将艾青的一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诗歌纳入背诵篇目,请帮他挑选出来。(    )
    A、《大堰河——我的保姆》 B、《黎明》 C、《鱼化石》 D、《火把》
    (2)、结合诗歌内容,有针对性地赏析艾青诗歌。

    复活的土地

    艾 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

    ①《复活的土地》这首诗虽有分节,但每句没有固定的字数,全诗也没有韵脚,表现出艾青诗歌的形式特征。

    ②聂华苓曾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以《复活的土地》为例,谈谈你对聂华苓这句话的理解。

  • 6. 文学类文本阅读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三次写槐花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

    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第二次

    第三次

    亲切而充满了生气

    (2)、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4)、结合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从写作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

    【链接材料】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节选自《紫藤萝瀑布》)

  • 7.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大象迁移,引发关注】

    2021年4月,17头野生亚洲象的迁徙被大量报道而引起关注。得益于发达的摄像和网络技术,大象们进入了大众视野。因其中一头象断了一截鼻子,鼻子比其他野象短,所以这个象群被大家称为“断鼻家族”。上图是根据航拍路线绘制的“断鼻家族”的迁徙图,截至2021年6月2日,“断鼻家族”的迁徙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云南省,它们将要去哪里我们还未可知。

    【材料二:保驾护航,减少冲突】

    “断鼻家庭”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外界的关注。途经地的人们都翘首以盼,为野象可能途经自己的村子而激动不已,但大家又担心象群会破坏房舍、糟蹋庄稼,甚至伤人。人们调侃地说道,“我们是既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因为象群对沿途的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破坏,农民的损失以百万来计算。尽管这样,象群经过的一路上也没有人生气,更没人去伤害它们,不仅有专人对它们的动向进行跟踪观测,还有专人对它们定期投喂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断鼻家族”能够一路畅通无阻,与当地政府一路为沿途居民和亚洲象“保驾护航”密不可分。云南省林草局处长说:“我们采取地面人员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方式,分析象群活动的轨迹,提前研判象群动向,对亚洲象可能经过的区域进行交通管制,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此举为减少人象冲突提供了保障,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材料三:发表观点,探寻原因】

    很多专家认为,大象数量的增加、栖息地被压缩是“断鼻家族”迁徙的根本原因。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近25万公顷,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断鼻象群”生活的勐养子保护区周边生活着90头大象,它们至少需要3600平方千米的生存面积,而勐养子保护区的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千米

    有人认为保护区外的群众种植橡胶、茶叶经济林破坏了大象栖息地的质量。西双版纳科学研究所郭教授则表示,对此观点我们需辩证看待,他说:“从国家层面来说,保护区是我们法定界限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但整个西双版纳州并不能全部认定是栖息地。在保护区之外,群众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生产种植经济作物被认为是破坏亚洲象的栖息地,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比较极端的。”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陈教授认为,近年来西双版纳的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大,森林郁闭度非常好,这导致了亚洲象林下可采食的植物减少,森林边缘农户种植的玉米、水稻对亚洲象产生了吸引力,促使他们离开保护区。亚洲象喜食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需要有天然的“硝糖”补充盐水分,然而保护区内森林保护得很好,导致树木高大茂密,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过少。

    (1)、对于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片清晰地展现了象群不同时间的迁移路线以及象群成员数量变化的过程。 B、材料二引用官员的话表明了当地政府对亚洲象迁徙“保驾护航”的具体措施。 C、划线句有力论证了栖息地面积减少可能是亚洲象迁徙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 D、郭教授认为民众在保护区外承包地里种植经济作物的行为应该得到大力支持。
    (2)、请提炼材料三中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陈教授的主要观点。
    (3)、小语想将以上三则材料组合成专题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下列哪个标题更适合作为文章的题目?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呆萌”大象,去向何处?

    B.一路“象”北,故事精彩。

    C.大象出走进行时,人类如何自处于地球?

  • 8. 古诗文阅读

    【甲】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乙】红梅(其一)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所作。诗老,即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延年。所写咏梅诗中有“认桃无绿叶,变杏有青枝”句。

    【丙】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 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释】①欹(qī):倾斜。②蠢蠢:无知的样子。③鬻(yù):卖。

    (1)、请参与以下两位同学的诗歌阅读讨论。

    甲:我觉得苏轼《红梅》诗中的是个关键词,它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意图,该词也符合毛泽东的咏梅词。

    乙:我发现两首诗词有很多地方意思相似,如他们的第四句“犹”与“尚”的意思,都是描绘梅傲雪凝霜之姿。

    甲:读懂一首诗还要联系前后文,我认为这两句还有很大的不同:

    (2)、解释句中加点字。

    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

    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埋于地:

    安得使予多日:

    (3)、请用现代文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4)、请结合以上选文分析“梅”的不同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55分)

  • 9. 班级里有小组想要创作诗歌来赞美青春最美的姿态。这是小文还没完成的诗作《奋斗是青春的模样》,请你发挥想象,帮小文再续写两小节,要求与第二小节风格保持一致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奋斗是青春的模样

    我们用奋斗的姿态

    让青春留下最出彩的自己

    心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

     

    我喜欢钻进泳池

    让蓝蓝的池水

    涤荡起我奋勇向前的梦想

  •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努力能不能改变命运我不知道,但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

    “当命运给了他一百个理由哭泣,他却拿出一千个理由笑给它看。”

    ——史铁生

    “如果这一仗我们不打,就是留给我们下一代打!”

    ——《长津湖》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人名等。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