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北G2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下表中的六大板块。这说明( )
板块一
陕豫晋邻境地区,以仰韶文化为代表。
板块二
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板块三
湖北及邻近地区,以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为代表。
板块四
长江下游地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板块五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板块六
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以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为代表。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当时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2. 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 )《山海经》祝融像
A、是儒家思想影响提升的印证 B、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 C、反映了夷夏一体观念的加强 D、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3. 《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人坚决反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楚平王去世时,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认为“王有适嗣,不可乱也”,太子壬最终继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 B、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C、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 D、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4.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A、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5. 据下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
出处
记载
《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泰山刻石》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琅琊刻石》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碣石刻石》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成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6.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先秦时期某一制度“不同于封建制度,一在政令出于中央,一在流官代替了世袭”。该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7.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阐述,正确的是(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
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元朝在全国范围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④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 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A、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 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9. 下图分别为汉初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晚年的郡国形势图。据此可知( )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 B、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有效调整 C、王国存在有利于朝廷解决边患 D、王国控制的区域面积日益扩大10.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再次见证了中医药的作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 )A、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C、记载了麻沸散制作的方法 D、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1. 据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考证,西晋时门阀等级序列业已排定,虽有一些“新出门户”,如颍川庾氏、阳翟褚氏出身寒微,也有个别寒人因军功而被提升到士人地位,但大部分寒人地位卑贱,仕途蹉跎,无法涉足士流。由此可知,西晋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 B、察举制的弊端凸显 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 D、统治基础彻底动摇12.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A、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C、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 D、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13. 隋文帝时期一面崇儒,一面兴学,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又令所有学校都要勤训导、严考课。同时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使儒学中的“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的不同特点逐渐融合。这主要是因为隋朝( )A、新交通运输方式开创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商业贸易不断发展 D、国家的统一与发展14. 政事堂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处所,初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末移至中书省。玄宗时因宰相张说的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一制度的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平衡了中央权力15. 欧阳修这样称颂唐太宗:“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以下不属于唐太宗在位时期的事件是( )A、被称为“天可汗” B、科举制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C、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灭亡东突厥16. 唐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 )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 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 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17. 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D、前者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后者以财产为主18. 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有( )①玄奘西游 ②法显西行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9. 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不断对外扩张。随着统治版图的不断扩大,境内民族成分也日益复杂,政府逐渐确立了双轨行政制度。其具体做法是( )A、分设南、北面官 B、编设猛安、谋克 C、按四等人差别对待 D、推行行省制度20. 宋太祖时期,他启用陈桥兵变前的亲信幕僚充实枢密院,如拜赵普为枢密使、李处耘为枢密副使、王仁赡为枢密副使。宋太祖意在( )A、加强官员监察 B、集中财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控制军权21.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朝廷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____、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分掌地方财政、司法、军事以及农田水利等具体事务。横线省略的机构应是( )A、转运司 B、枢密院 C、宣慰司 D、三司22. 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23. 北宋学者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人较高的生活与消费水平。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该历史信息的是( )A、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B、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瓷器 C、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出现 D、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4. 宋朝理学家主张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为此,他们提倡( )A、隆礼重法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个性自由25.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 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26.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和议确定了南宋与金的划界,南宋与金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与金的分界线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7. 下图表中,有关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朝代
史实
A.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实现唐蕃和亲
B.元朝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C.明朝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D.清朝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8. 元朝统一后,农学家总结各地不同的农业技术,“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授时历》29. 有学者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说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明清( )A、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B、废除宰相以加强专制 C、军机处行政效率高 D、实行奏折制强化皇权30. 《明史》中记载: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上述史料可以用来佐证明朝对外交往的( )①路线 ②目的 ③影响 ④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1. 据史料载,明代浙江海盐县的沈荡镇,“列廛(街市商铺)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桐乡县的濮院镇,明万历中丝绸业兴起,至乾隆间,已是“万家烟火”的纱绸中心;炉头镇原为炉头村,在乾隆年间成为“以冶铁为业”“釜甑鼎鼐之制,大江南北皆仰赖矣”。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D、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显32. 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了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世界33. 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甲——设伊犁将军 B、乙——雅克萨之战 C、丙——派办事大臣 D、丁——设台湾行省34. 据清代学者赵翼所说:“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清代( )A、废除了宰相 B、形成了内阁 C、创奏折制度 D、设立军机处35.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这一做法( )A、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 B、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C、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D、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国际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南方河渠交错,水利灌溉自来比较方便。东晋南朝时期水利事业又有发展。寿春的芍陂,会稽的镜湖,都曾修复使用。南方湖泊很多决湖泄水,就可以开辟良田。三吴(长江下游一带)是南方粮食的主要产区,史载南方“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主要就是指三吴地区而言。隋灭南朝以后,把纵贯南北延伸到余杭的大运河连接起来,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搜刮江南的粮食和其他财富。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二:苏州地区一般农家均推行稻麦复种制,“刈麦种禾,一岁再熟”,亩产大为提高。当时苏、常、湖、秀(今嘉兴地区)四州是“国之仓庾”。……除了输往京师的漕粮,太湖平原还是东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供给地,其中杭州城、宁绍平原、温台沿海平原、福建、淮南都需要从太湖平原输运粮食,故当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
——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时期三吴一带成为南方粮食主要产区的原因。(2)、材料二中提到的“苏湖熟,天下足”现象出现于哪一个朝代?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37. 中国历代政权沿着“大一统”的脉络一路践行,最终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清朝建立的大一统,与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不一样,不再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内部创造了一个双元的政教制度。在汉族地区的本部十八省,清朝继承了历代的儒家礼乐制度,以华夏文明治理华夏;而在满蒙藏边疆地区,乃以喇嘛教为共同的精神纽带,在治理方式上更具有多元、弹性和灵活性,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摘编自许纪霖《多元脉络中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如何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专设掌管“满蒙藏边疆地区”民族事务的机构,并列举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38.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也反映出社会关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然以门第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第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虽与两汉无异,而所谓从辟召、举孝廉之人,则皆贵胄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选举考七》
材料二:《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到宋代科举制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说明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