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浙里明史”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期中阶段性联考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主要体现了( )A、先民实践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伦理观念与等级秩序的兼备 D、社会分工与生产革新的适配2. 西周时期,天子为了制衡异姓诸侯,将很多亲近的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将一些异姓诸侯分封在边疆地区,如楚国、齐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处于边疆的异姓诸侯国却渐渐发展成了强国。这反映出西周( )A、分封制度得到强化 B、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C、战略结果出现异化 D、家国同构逐渐瓦解3. 战国时期的齐国与燕国的境内少数民族众多,两国兴起于对周边部落的征服,无论在军事还是生产生活中,对武器都很崇拜。由此推知两国使用的货币是( )A、 B、 C、圜币 D、4. 他提出了“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五德终始”说是他学说的核心所在。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韩非子 C、老子 D、邹衍5. 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体现了( )A、集权型政治体制形成的渐进性 B、封建内涵不断变迁的时代定位 C、贵族政治让步官僚政治的曲折 D、割据势力阻碍社会转型的必然6. 柳宗元《封建论》记载:“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中“公天下之端”指的是( )A、统一车轨 B、郡县制度 C、内外服制 D、郡国并行制7. 西汉学者评价商鞅变法时认为:“刑人如菅茅,用师若弹丸;从军者暴骨长城,戍漕者辇车相望……故君子仁以恕,义以度,所好恶与天下共之,所不所不施不仁者”,造成这一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重利轻义之风的举国盛行 C、儒学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 D、稳定统一国家秩序的需要8.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措施。下列与之相符合的是( )
①推恩令 ②西域都护府 ③察举制 ④尊崇儒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 成书于东汉,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10. 下图为某一时期民族迁徙的示意图,该时期是( )A、战国时期 B、西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11. 唐太宗被西北边疆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①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灭亡东突厥汗国
③册封怀仁可汗 ④设置北庭都护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 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13. 唐朝政治家陆贽曾评价两税法,“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其二。”由此可见,陆贽认为两税法( )A、简化税收名目 B、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C、加重人民负担 D、加强对农民的控制14.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下列人物中推动唐朝文化向外辐射的有( )①法显 ②玄奘 ③鉴真 ④空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 钱穆评述宋代制度时称“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体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①派遣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②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③设三司掌财政
④设立“四监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 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17. 关于宋太宗将唐代的“道”改为“路”,司马光认为,“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而对于各路官员的权力划分,宋哲宗时则明文规定:“凡本路钱谷财用事悉委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悉委提点刑狱管勾(管理)”这一变化可以佐证,当时( )A、行政事务与司法职能分离 B、强调分化事权以加强君权 C、地方机构权限渐趋扩大化 D、吸取历朝财政危机的教训18. 多民族政权并立是10—13世纪中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列图示与王安石变法发生时的形势一致的是( )A、 B、 C、 D、19. 关于王安石变法,有史料称“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该史料( )A、揭示了变法失败的根源 B、指出了变法存在的问题 C、肯定了变法的进步之处 D、称赞变法措施自上而下20.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尤其以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南宋法学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规定“诸盗典卖田业者,杖一百,赃重者准盗论,牙保知情与同罪”,由此可知宋代( )A、田产交易出现了契约 B、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法律条目琐细严苛21. 两宋时期,在远洋航行工具的帮助下,官方使节与私人商旅出海贸易活动频繁,而到了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在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主要体现了( )A、治国农本观念影响军事决策 B、我国海洋权益受到外来干涉 C、古代海洋资源的利用不彻底 D、航海存在主动到被动的转变22.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下列属于元朝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辖的机构是( )①宣政院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域都护府 ④宣慰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3. 下图是元朝纸币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推动了元朝商业的发展 B、由民间商户自主设计发行 C、纸币上用的文字是隶书 D、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4. 13-14世纪,依托全线拓通的陆、海丝绸之路,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南来北往、东行西游,最终汇聚在元代城市。马可·波罗曾评价某一城市是“天城”,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该城市为( )A、广州 B、大都 C、杭州 D、泉州25. 阅读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回答两个小题。章节
主要内容
第1章
早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等概念解读
第2~6章
纺织业、食品工业、服装制作业、日用百货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业与印刷业以及重工业(工具制造业与建材工业、造船业)的发展状况
第7~9章
早期工业化的能源与材料问题(动力、燃料、铁、木材)、原料输入与产品输出问题、人口与工业劳动力问题
第10章
工业发展的特点,即节能省材型的发展模式
第11章
英国模式与江南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某校将针对《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进行整体性专题研究,请你为此拟写一个最合适的的论题( )A、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早期工业化成就突出得益于农耕文明 B、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业化道路 C、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 D、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转型体现明显殖民性情结(2)、明初设立内阁,皇帝在内阁大学士票拟的基础上进行批红。然而明朝数位皇帝长久不管事,与内阁大学生日常不见面,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批红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趋于崩溃 B、皇权渐趋衰弱 C、易引发宦官专权 D、宦官掌握决策权26. 戚继光有诗:“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中“十年驱驰”是为了抗击( )A、沙俄侵略者 B、荷兰殖民者 C、倭寇 D、噶尔丹叛军27. 中国古代留下了很多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其中有一部,“杂采众家,兼出独见”,辑录前人农业文献达225种,系统介绍了屯垦、水利和荒政方面的内容,对于高产作物甘薯,经济作物乌桕树、女贞树等,大力强调其经济效益,鼓吹推广栽培。该书是( )A、《汜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28.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特色,下列说法与朝代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汉朝
中朝刺史五经博士指南针
B
唐朝
天可汗曲辕犁两税法赵州桥
C
宋朝
枢密院交子青花瓷都指挥使司
D
明朝
内阁心学奴儿干都司玉米
A、A B、B C、C D、D29. 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田种甘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一带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的种植也成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这种现象反映了明朝( )A、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D、农民饮食结构重大改变30. 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 )A、实现了中央对蒙古各地的直辖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 D、建立了蒙古与中央的政治联系31. 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 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 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32. 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秦至明供大于需,引发对外民族冲突 B、引进秦汉至宋元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剧烈 C、清朝粮食供小于需,刺激高产作物引入 D、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33. 明朝人聂豹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于身心一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吾良知本体之量”。材料反映出聂豹( )A、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 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 C、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 D、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34. 据如表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
成果
魏源
《西北边域考》
沈垚
《新疆私议》
李兆洛
《大清一统舆地全图》
官方修订
《钦定回疆则例》
A、总结了历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 C、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 D、推动了近代史学逐渐走向繁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第36题10分,37题10分,38题10分,共30分)
-
35. 专制的色彩与平民化趋势在古代历史进程中相互交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褚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至少两点),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36.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因为他要迁都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把政治中心迁到中原的中心地带,有利于将来进一步的统一,更主要的是希望通过迁都实现完全的、彻底的汉化。
——葛剑雄:《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川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三:
为了解决土司割据的积弊,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陈寅恪等:《西南联大国史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他”是谁,并列举两项汉化措施。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的行省制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为解决土司割据的问题所做的举措,说明该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37.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其变化发展的历程折射了不同时代的特质。材料一: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就宋代儒学而言,它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内外两个层面:就外而言,是要排斥佛道二教,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承接先秦儒家的传统,站在理论的高度论证儒家仁义礼乐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起一个新的儒家哲学形态,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进而能重新全面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内而言,是要抛弃汉唐传统儒家粗疏的“天人感应”的理论形态,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材料,并以之为出发点,对佛道学说中有用的思想资料进行整合,把儒家经学从原来的训诂之学引向义理之学,进而建立起以伦理道德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儒家哲学。
——摘编自徐洪兴《论二程思想之异同》
材料三: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