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yùn酿    lì临    抖sǒu   淅lì

        清    高     粗

  • 2. 背诵默写。
    (1)、看,像牛毛, ,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2)、秋风萧瑟,。(观沧海)
    (3)、 ,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 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5)、 ,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6)、不知何处吹芦管,。(《夜上受降城闻笛》)
    (7)、遥怜故园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8)、油岭在这里低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
  • 3. 根据提示填空。
    (1)、《次北固山下》中表达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千古名句是
    (2)、《<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正人君子不屑于不义之财,无道德底线得来的富贵终将化为泡影。
  • 4.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运用暗喻修辞) B、北大,我最璀璨梦想。(句中加点的“是”“璀璨”“梦想”词性依次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C、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矿。句中加点的“热烈”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环境气氛,指“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个语境中则带上了“强烈”“热情四溢”的意味。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该句运用比拟修辞)
  •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 B、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回忆了几件与母亲有关的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读后令人感伤不已。 C、“坚强”和“坚定”是一对同义词,“坚强”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坚定”常和“性格”搭配。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 6. 名著阅读。
    (1)、班级开展名著《朝花夕拾》读书交流活动,请按提示填写①②③。

    精彩文段

    关注人物

    关注情节

    【甲】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

       

    【乙】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文段中的“老人”和“先生”分别是①、② , 这两位对鲁迅的成长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乙】段中的“变化”指鲁迅弃医从文,你知道是哪两件事让鲁迅做出如此决定吗?③

    (2)、下列关于《白洋淀纪事》和《湘行散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洋淀纪事》是一本描写抗日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包括《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山地回忆》《王香菊》等篇目。 B、《荷花淀》属于短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C、孙犁的小说集《湘行散记》可以同他的小说《边城》互文理解,都是作者重返湘西所得。 D、《湘行散记》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二、阅读(39分)

  • 7. 诗歌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D、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划线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 8. 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其中矣。”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撒盐空中差可 拟:

    未若柳絮风起   因:

    逝者如夫   斯:  

    在其中   仁:

    (2)、翻译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你认为甲文中对大雪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4)、请你根据甲文内容补齐对联的上联。

    上联:谢道韫

    下联:颜子渊居陋巷志向难移

  • 9. 现代文阅读I

    听雨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蓬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我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在大山里的故乡静静地坐在屋檐下听雨的情景,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下雨天,大人们一般都不下地干活,或待在家里,或串串门,东家长,西家短,天南地北地聊着八卦。下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美得像一幅山村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很多,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大山里到处洗得干干净净,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此时的山村也十分宁静,一阵清风吹来,雨后泥土散发出的那沁人心脾的芳芬,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

    ③大人不下地,小孩也不要干活,心无闲事,顿感轻松释然。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摘掉斗签,漫走在田野里,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 , 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喜欢下雨天,但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这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看着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看着长满青苔的橡子,看着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山间云雾蜂绕,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     (敲,打,吻)芭蒸,雨     (落,滴,敲)房顶,雨     (击,滴,落)田野,雨     (入,坠,落)池中……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扣人心弦,滴动思绪,触及灵魂,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不刻意做什么,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是喜欢听雨的,也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就有“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元张可久也有描写听雨的篇章:“云影天光乍有无,老树扶疏。万柄高荷小西湖。听雨,听雨。”明代女诗人王素娥对听雨也有诗句吟唱:“黄昏愁听雨萧萧,挑尽残灯夜寂寥。”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曾有描写林黛玉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更是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在《虞美人·听雨》词中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梨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张爱玲在《小团圆》中也曾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当代国学大师季美林的《听雨》,更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老家隔壁乡的,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我住的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在这里,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商店和朋友圈,也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音乐节奏和诗歌韵律感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2021年5月《南方日报》)

    (1)、对文中第④段括号内的动词选词填空。
    (2)、第⑤段作者引用了大量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其作用是什么?
    (3)、赏析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微风细雨中,我常着脚,掉斗笠,漫在田野里,任凭雨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 10. 现代文阅读Ⅱ

    把苦难熬成花朵

    顾晓蕊

    ①穿过一条古朴的街巷,沿着青石板路向前走,我回到梦中的故园。这里是我的出生地,可少小离家,近年又回来得少,对它的记忆已近淡薄。我随意地四下逛着,不知不觉来到阿婆家,见门头挂着个“农家书屋”的牌子。

    ②我怀着几分好奇,走进篱笆国成的小院。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有两排书架,架上摆着许多旧书。柜顶有几盆绿色植物,长长的藤蔓,素雅的花朵,使整个房间充满了生机。

    地上放有长条桌椅,几个孩子坐在那儿读书。

    ③阿婆倚着门,坐在太阳下织毛衣,神色从容安然。这时,适逢阿婆的儿子从屋里出来,相互寒暄了几句后,我随口问道:“怎么想到开书屋呢?”

    ④“我在村里小学教书,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很单调,母亲提议开间书屋,让孩子们多读些课外书。”他笑着说:“我骑三轮车带着母亲到县城,收集居民捐赠的图书,为了收书可没少跑路啊。”在随后的聊天中,他讲起一段曲折而伤感的故事。

    ⑤阿婆本名叫陈梅香,30多岁守了寡,带着年幼的儿子。她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到地里干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糊纸盒,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⑥有一年赶上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家里断了炊,儿子饿得直哭。A.阿婆哄道:“你看,一大片阳光,暖暖的,香香的。”孩子止住泪,眼睛瞥向门外,可阳光抵不住饥饿,没一会儿他又哭了起来。

    ⑦阿婆叹了口气,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自己出去挖野案。傍晚回到家时,阿婆又累又饿,双脚如踩在云上,儿子抱着几个窝头跑出来说:“娘,娘……有吃的了。”阿婆眼睛一热,走进灶间烧水做饭。

    ⑧多年以后,阿婆还记得那顿饭的清香,盐水煮菜叶,就着窝窝头,吃得浑身直冒汗。这以后,儿子出去玩时,兜里经常塞有乡邻给的食物。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悄悄地关照苦命的母子。

    ⑨阿婆苦盼苦熬的把儿子带大,供他读书上学。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终于在那年夏天,考上了县里的一所高中。虽然日子好过了不少,不再为温饱担忧,可学费还是让阿婆犯了愁。

    ⑩村里人知道后,这个送来半袋面,那个送一蓝鸡蛋,里面放着十元、五元的零钱。阿婆眼角湿湿的,对儿子说:“这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可得记住乡亲们的恩情。”

    ⑪阿婆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任教,一晃眼30多年了。起初,由于乡村教师工资低,儿子想外出打工,阿婆劝他说:“村里缺老师,孩子们要读书,你就安心留下来吧。”他听从母亲的话,渐渐喜欢上这份职业。

    ⑫我们正闲聊着,听到阿婆喊:“柱子,过来试试毛衣。”一位衣衫单薄的男孩,放下书本跑到阿婆身边。深蓝色毛衣套到身上,正好合身,男孩兴奋地大声说:“我有新毛衣穿了。”

    ⑬阿婆的儿子对我说:“平时书店由母亲照看,她对孩子的情况比较了解。那个孩子家里条件不好,到了冬天手脚冻得红肿,母亲赶集时称了毛线,给他织身毛衣毛裤。”

    ⑭男孩开心地在屋里转了一圈,然后偎在阿婆身边,忽闪着眼睛问道:“婆,你在看啥呢?”B.她微眯着眼,很享受地说:“你看,多好的阳光啊。”C.男孩歪着头,伸手去抚摸金色的阳光,阳光在他的指尖跳跃。

    ⑮阿婆笑了,脸上的皱纹绽开如莉。她尝遍人间的苦,白发如雪,满面沧桑,仍旧平和而慈祥。我不由得想:正因为她心有阳光,才能穿过幽暗的岁月,把苦难熬成花朵,那是开在心灵深处的善良之花。

    (1)、文章题目“把苦难熬成花朵”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第④段中划线句“在随后的聊天中,他讲起一段曲折而伤感的故事。”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文中多次提到“阳光”,可见其作用重要,意蕴丰富。请从第⑥④段三处划线句中选择一句赏析。

    我选择处,赏析:

    (4)、文章饱含情感,真挚动人。面对乡亲们朴实无私的恩情,阿婆是如何回报的?

三、作文(50分)

  • 11. 请以“小小的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