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区域性学业质量监测试卷(B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8小题,16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sāi)     烟(fēng)     玉(bó)      实(hāng) B、(hái)     巍(wēi)      椎(jǐ)      寒(xuān)   C、(nì)    船(xuán)     涉(bá)      障(píng) D、(jìn)    杆(wēi)      脱(pēi)     房(yán)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各项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这时候我们更要认真对待,慎终如始 , 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B、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放松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只会事倍功半 C、他希望受资助的学生牢记社会各界关爱,不负众望 , 敢于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勤于学习创造。 D、外交人员在外交场合接人待物,言谈举止要落落大方,不屈不挠;对外交涉要立场坚定,以理服人。
  •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者不长             矜:怜惜    ②剖之以为瓢                以为:认为

    ③多识于鸟兽草木名     之:的      ④人不仁,如礼何          而:如果   

    ⑤天下仁焉             归:回归    ⑥譬之如医之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⑦恶得不禁恶而爱       劝:鼓励    ⑧今一朝而技百金          鬻: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⑥⑦ D、④⑦⑧
  • 4. 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不能自举也         ②夫子固拙于用 B、①冬,越人与战         ②虽父之不 C、①我之成而实五石         ②见不贤而自省也 D、①朝如青丝成雪         ②欲修其身者,先其心  
  • 5.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主人何为言少钱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药者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臣自爱,不爱君
  • 6. 下列对课文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十二章》

    译:不合理的事不看,不合理的话不听,不合理的话不说,不合理的事不做。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C、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四章》

    译: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失败。

    D、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兼爱》

    译: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

  • 7.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胜利万岁》中左权参谋长率领军委警卫连、工兵连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进一步消除了当地老百姓对红军的误解。 B、《别了,不列颠尼亚》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并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表达了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心情。 C、《大卫·科波菲尔》用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待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世间善良、宽厚、友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的批判。 D、《老人与海》多次描写了马林鱼的巨大和鲨鱼的凶猛,是为了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非比寻常,有力地衬托了老渔夫刚毅的形象,更好地展现出他永不言败的精神。
  • 8. “逻辑规律”指思维过程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虽然难以证明,却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的正确反映。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
    A、李倩的爸爸说,女儿上大学以后,从未写过信,只给家里回过一封信。 B、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他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C、有人说《水浒传》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 D、我父母读书时成绩不好,基因条件很差,所以我成绩差,不能怪我。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9. 文言文阅读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韂,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粥:通“鬻”,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C、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D、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B、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 C、行摄,同义复合词,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之意。 D、《春秋》,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语言简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孔子相貌奇特,喜爱礼乐。因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是凹陷下去的,所以取名为丘。他还是孩子时,就常常模仿祭祀的游戏来学礼。 B、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C、孔子崇尚周礼,推行德治。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君臣父子要各安其分;孔子还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 D、孔子文采出众,治学严谨。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②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5)、请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孟釐子一定要懿子拜孔子为师”的原因。
  • 10. 古代诗歌阅读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岑 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③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下宏大的《西征赋》。④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古诗的内容结构一般是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情,本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B、前两句“暮春”“晚”点明时间,“津楼”隐现在暮霭中,显得低矮,勾画出静谧祥和的图景。 C、本诗三四句用伯夷、叔齐二君子的典故,写诗人对他们的向往,却因无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 D、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2)、诗歌最后两句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
  • 11. 名篇名句默写
    (1)、子曰:“质胜文则野,。”(《雍也》)
    (2)、迩之事父,。(《阳货》)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礼记·大学》)
    (4)、故有之以为利,。(《<老子>四章》)
    (5)、王于兴师,修我甲兵,。(《无衣》)
    (6)、人生代代无穷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8)、相顾无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9)、在《将进酒》中诗人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 (29分)

  • 12.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传播媒介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介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从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到文学本身。而在一个电子媒介正在占据传播主导权的时代,人们接触文学、创造文学的方式无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可以看到的是,文学的叙事功能以及一些抒情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正被电子声像所取代。流行歌曲的兴盛特别是随着卡拉0K普及,电子技术合成的抒情形式已经成为大众抒发情感的首选对象,诗歌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抒情文类正在日益远去。同时,人们主要也不是通过小说满足阅读故事的需求。影视的叙事远比文字平面阅读更为形象逼真。由于文学的种种传统功能被电子媒介所取代,文学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很多时候,文学文本需要通过影视改编才能受到人们的关注。余华、苏童等人士是目前有着比较良好的作品销售记录的作家,但多数的读者主要还是通过电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才知道了他们的文字文本的存在。目前比较畅销的书籍,很多是取得了较高收视率或者票房成功后的影视剧的文字改写本。

    种种迹象都表明,在电子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各种传统艺术门类正在被整合进一个统一的生产组织体系中。影像处于这个工业生产体系的中心环节,音乐、绘画、文学等等传统的艺术门类围绕着它而运作。不可否认,以影像为核心的文化工业体系并没有遗忘文学,文学作者特别是小说家同样可以分享其中的利润。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这个生产流程中,编剧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附属角色,语言文字的精细考究必须服从于影像的转译能力和需求。这不是文学家独立表达的舞台,导演、技术人员尤其是商业资本才是这个生产流程中的真正主人。

    对于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来说,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另一个重大事件。网络最直接的表现是:自由发表。这个空间相对来讲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编辑、印刷成本、权威批评家以及权力部门所设立的各种门槛或障碍。只要愿意,一个人可以即刻将作品送达公共领域。这表明传统的文学体制对于网络来说已经失效。由于精英的、权力的种种遴选审查机制在这里被大大地淡化或减少,作家的身份意识、对待文学的态度以及发表作品的目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许多遭受传统文学体制压抑或遮蔽的声音得到了释放;与此同时,许多粗制滥造的文字也因此在网络上大为泛滥。面对目前网络文学出现的种种形态,所有人都不得部严肃地思考:网络所生成的文学生成与接受的关系对于文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文学的民主或彻底的解放,还是文学的大踏步倒退?

    摘编自南帆《电子时代的文学》

    材料二: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一些较为年轻的学者受米勒、德里达等人的影响对文学的发展抱有较为消极的心态,认为“文学将死”。然而文学正在发展的事实证明,文学并没有走进死胡同。从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社会、作家、作品、读者的角度来看,文学在电子时代呈现出依存环境的开放性、权威的消解、载体的多样化、读者整体水平提升等新的特点。文学在新的时代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特点,正是其得以发展的生命之源。面对未来,文学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比如说部分作品出现诗意危机、想象力缺乏和人文关怀的缺失以及网络暴力、色情文学的出现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电子时代给文学带来的是更多契机。文学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文学撤销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制,文学的舞台极大地向公众敞开,读者也在文学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文学在电子时代的技术语境中,想要重拾过去的为政治服务的“ 黄金时代”,已经不可能了,但是盲目地得出“ 文学即将消亡” 这一结论也是唯心的,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文学从中心走向边缘的趋势。 与其说文学是从中心移向了边缘,还不如说是文学地位的回归。 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当下的文学形势,看清楚它的特征,进一步适应和促进它的发展。有些人一味地坚守传统文学的阵地,在整个大潮中螳臂当车,这样只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我们要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创造出符合当代多元化社会特征的作品,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获得生存的空间,并且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刘飞《论电子时代的文学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卡拉0K普及,流行歌曲的兴盛,诗歌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抒情文类不再是大众抒发情感的首选对象。 B、如果余华、苏童的作品没有被影视改编,获得广泛的影响力,那么他们的小说作品就不可能有比较良好的销售记录。 C、以影像为核心的文化工业体系中,文学作者(编剧)仍有一席之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学处于从属地位的事实。 D、文学在新的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特点,正是其得以发展的希望之所在,电子时代给文学带来的是更多契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否认,成功的影视剧改编对扩大文学作品受众面具有重大意义。 B、电子时代,人们有了更多方式来满足阅读故事的需求,因此,看小说的人少了。 C、非电子时代,各种门槛或障碍使得普通人很难随意地将作品送达公共领域。 D、精英的、权力的种种遴选审查机制被大大地淡化或减少是百利无一害之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也不关心国内设置了哪些专业的文学大奖、最权威的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一共举办了几届、最新的获奖人是谁。 B、某网络作家真实身份是工学硕士,但长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发表对历史和文学现象独到的看法,因文章可读性强,拥有众多读者。 C、不少网文作家遭遇霸道读者,有网文作家迫于读者压力修改重要情节,甚至某一网文作家被读者盗号,其小说人物命运被篡改。 D、某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为了追求流量,把制作成本的大头用于高片酬邀请流量明星参演,因此,编剧分到的酬劳非常有限。
    (4)、杨本芬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她的作品最初只是贴在某门户网站连载,但很快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网友的反馈和鼓励给了她持续写作的动力,后来他的系列文章得到某著名出版人的关注,得以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的三本《秋园》《浮木》《我本芬芳》获得了多种奖项,可谓好评如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 13. 现代文阅读Ⅱ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 , 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

    “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伤兵因战功获得勋章,“我”获得勋章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B、文中的对话描写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简洁凝练传神,使得行文节奏更舒缓。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他对我的不耐烦。 D、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能按时上医院,这看似矛盾的叙述,正好体现了他内心对康复的期待和康复遥遥无期的绝望之间的冲突。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首段点明故事发生在秋季,下着雪,伴着冷风,一幅灰蒙蒙、凄冷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环境的冷与人物内心的冷达成一致。 B、小说延续了海明威一贯的“冰山原则”风格,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写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控诉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与痛苦。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深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却依旧淡然处之。 D、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叙述,直接而生动地记录人物的话语,从而客观地介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3)、“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战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在异乡”的理解。
    (4)、有人说海明威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硬汉精神”,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少校身上有哪些“硬汉精神”。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 1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表明,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会引发类似于饥饿的人渴望食物的神经反应。认知神经科学家们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个实验组进行了两轮实验。第一轮实验:实验组成员禁食十小时后接受脑部扫描,脑部会出现食物的图片。第二轮实验:实验组成员禁止在10小时内进行社交活动,不得与他人或虚拟人接触,随后,同样扫描他们的大脑,。令人惊奇的是,扫描显示,他们大脑的同一部分,在脑部出现食物和社交聚会的画面时,。此外,被试验者表示:禁食一天后,他们感到不舒服,有强烈的食物欲望;而在社会孤立之后,他们感到孤独和不快乐,渴望社交。因此,社会交往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

五、作文(60分)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二某班开展“如是我读:《论语·先进篇》读书活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颇有感悟。大家畅谈《侍坐》之“志”:有同学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立志当如子路,胸中有经纬,致力干一番大事业;也有同学认为,立志当如冉有、公西华量力而行之;还有同学认为,我像曾点那样也挺好,兴之所至,随性自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不同的人对“志向”也各有看法。你更认同哪一种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由此引发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