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逸周书●世俘解》载周武王克殷之后,连续四天举行盛大而庄严的仪式,包括“荐俘殷王鼎”“告天宗上帝”等。周武王此举意在( )A、宣告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B、强化等级秩序! C、向诸侯展示国力的强盛 D、建立神权统治2. 《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首次提出富国强兵 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C、加速实现民族融合 D、以农业发展为要务3. 如表所示是唐朝中期对御史工作流程的两项规定,这两项规定在中晚唐大多数时期得到严格执行。由此可知,中晚唐时期( )
规定 具体内容 进状 御史在弹劾官员前需要将弹劾状交由中书门下审核,不再直接呈给皇帝 关白 御史在弹劾之前需要将弹劾案件先告知御史台长官,得到其同意 A、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化 B、官僚体系运行更加成熟 C、监察机构地位得到提升 D、中枢权力实现有效制衡4. 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其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900多万。这说明( )A、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B、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C、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5. 《唐律疏议》对民间交易有相关规定:如大宗商品买卖,须订立“市券”之类的契约,并经官府“公验”。土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违者,“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据此可知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注重维护正常经济秩序 C、加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D、私法是法律的主要内容6. 古代雅典的神庙、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等公共建筑,与代表着贵族文化、专制制度的封闭、沉闷相对立,把权力从皇宫的封闭世界中转移到集会的市镇广场中,曾经秘密操作的决策过程也被公共辩论所取代。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实行直接民主 B、公民利益至上 C、民主机构健全 D、民众乐于参政7. 公元前494年,平民趁罗与邻近部落发生战争之机,发动第一-次 “撤离运动”,全体平民武装撤至罗马东郊的圣山,迫使贵族答应减轻平民的债务负担,并同意平民选出两名平民保民官,后增至10名。由此可见( )A、贵族的政治特权被取消 B、罗马共和国性质己改变 C、罗马政治体制得到完善 D、平民与贵族的权利一致8. 下图坐标中,t曲线所反映的是西欧( )A、教权演变 B、王权演变 C、贵族权力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9. 对下列一组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对研究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度渊源有重要价值 B、史学家研究罗马法时必须要参阅的文献史料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罗马法发展和进一步传播 D、体现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10. “它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一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一做法直接( )A、促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 B、推动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 C、造成欧洲社会四分五裂 D、导致西欧人丧失了宗教信仰11. 《苹果车》是英国剧作家萧伯纳( 1856~ 1950)的一.部政治讽刺剧,剧中写道:首相卜罗塔斯向国王马格纳斯发难,后者表示要退位,并将作为平民竞选下院议员,如果他被选进国会,他将组织一个政党,刚接任国王的罗伯特(马格纳斯的儿子)很可能会让他组阁。首相卜罗塔斯意识到即使自己目前取得权利,未来也将败在国王手下,于是他不得不向马格纳斯妥协。此剧情折射出,英国( )A、议会主权原则遭到破坏 B、民众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C、首相和国王间相互制衡 D、国王的政治影响力较大12. “文官职务常任原则”是职业文官任职终身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最初,美国大多数人是反对这一原则的: 1883 年《彭德尔顿法》最终保留了这一原则。文官制度建立之初,常任职业文官只占美国联邦政府官员的10%~ 15%,后逐渐增加到85%~ 90%。这些变化( )A、导致官僚机构的臃肿 B、出于政府稳定的需要 C、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 D、冲击民主平等的原则13.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30年代的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一无所获”,进而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英国议会的两次改革及其带来的工人阶级选举权的获取和扩大,钝化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使他们觉得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只通过议会式道路即可实现自身命运的改变。对该学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批判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局限性 B、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革命的进展 C、政治权利会对阶级意识产生影响 D、两次议会改革成功缓解了社会矛盾14. 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9品18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下列不能反映该做法的目的是( )A、淡化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和特权 B、有利于宣扬平等观念 C、弱化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D、有利于政党政治的实现15.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A、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
17. 各种文书是时代的印记和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简册《语书》记载了较多秦朝历史,有学者据其所记文字,图
示了秦政府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层次。
——改编自陈妙闽《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见行文制度看秦朝的行政运作和效率》
材料二:
吐蕃占领敦煌时期(781一848年) 的契约文书为我们研究吐蕃的契约及其相关法律制
度提供了珍贵资料。吐蕃书面买卖契约有吐蕃文和汉文两种;契约的中人或证人,从姓名看
有吐蕃族也有汉族。此外,无论买卖契约还是借贷契约,在词语的使用上都沿用了唐代的“两
共平章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等套语。
——摘编自李秋梅 《透视与反思:敦煌文献所见吐蕃买卖契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行文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行文制度确立的条件。(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从唐朝角度说明敦煌被吐蕃占领的原因,并概括这-时期敦煌地区吐蕃族群对汉族文化的态度。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严格监考。考试场所,室内有主考官,室内外各置一名监视,设有号军把守,以高官总摄全局。朝廷对于各考官的失职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对受贿考官,严厉惩处。天子亲自复试可疑的举人、贡士,或由各省总督等复试个别省份的举人。各省乡试揭晓后,限期将试卷交付磨勘,查有不合格者,举人除名,考官受罚。清代科举取士,由于制度齐备,执法严明,一度使得康乾盛世群英荟萃。
——摘编 自郭淑新、舒笛《清代官吏制度及其实施之得失辨正》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樊萬,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 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原则变化的原因。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无数的时代英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还有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著名的科学家。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表彰100名“改革先锋”,这其中有“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千”带头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厉以宁、“民营企业家的优秀代表”刘永好、“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鲁冠球、“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马化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鲍新民:有“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胡福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许崇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推动者"郑德荣;有“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体育领域交流开放的优秀代表"姚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塑造传承‘女排精神’的优秀代表"郎平,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围绕“时代与英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12分) (要求: 论题明确具体,阐述史论结合)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 未产生民法体系,仅有少量调整民事的法律条文 1901-1912 1902年清廷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未颁行)1912-1949年 北洋致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完成民国民律草案。(未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国民政府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引入西方独立审判原则及审判公
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1950-1978 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运动被迫中断。 1979-1989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未完成)。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本。 1989-2011 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 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 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民法制定的背景与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民法典编纂的体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