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C、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 2. 周朝在王位继承方面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 3. 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分封的主体是(   )
    A、同姓亲族 B、有功之臣 C、先代贵族 D、豪强地主
  • 4.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 5. 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 6. 孟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墨子认为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孙子主张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B、都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普遍对民生问题进行关注 D、认为农业生产应为战争服务
  • 7. 汉武帝设立一官职,其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该官职设立的目的是(   )
    A、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要制约知州的权力 D、巩固大一统的国家
  • 8. 西汉汉武帝确立的官吏选拔制度是(   )
    A、按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9. 有学者认为:到西汉中后期,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铸铁柔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此论述旨在说明冶铁官营(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促进了冶铁技术普及 C、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西域的影响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   )
    A、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B、夺取河西走廊地区 C、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D、联合西域夹攻匈奴
  • 11. 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说明(   )
    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 12.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   )
    A、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认同 B、多民族政权并立并互相争夺 C、战乱频繁导致了国家分裂 D、公认黄帝为各民族共同祖先
  • 13. 史料记载,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姓名均可考的民族间通婚共241起。其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有158起,占族际通婚总数的65.6%。这可用于说明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B、民族政权和平更迭 C、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D、门阀制度趋于消亡
  • 14. 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该均田制的是(   )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高宗 D、唐玄宗
  • 15. 《中国农业史》称某一著作“最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耕水平,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是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著作应是(   ) 
    A、《齐民要术》 B、《神农本草经》 C、《农书》 D、《农政全书》
  • 16. 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唐太宗符合此言论的做法有(   )
    A、文成公主和亲 B、接受 “天可汗”称号 C、金城公主和亲 D、推动唐朝与吐蕃会盟
  • 17. 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A、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18. 贞观元年,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向西域诸国传授了大量中原的佛法教义。从天竺游学归来后,口述完成《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的意义体现在(   )
    A、向其他国家宣传中华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 D、推动道教在周边的传播
  • 19. 宋人钱彦远称:“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
  • 20. 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石窟艺术(   )
    A、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B、体现了佛教汉传的方向 C、是道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D、反映了民族的交流融合
  • 21. 下图是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拓本),该字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草书 D、行书
  • 22. 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A处对应正确的是(   )

    A、军机处 B、中书省 C、中书门下 D、内阁
  • 23. 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旧法……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而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说明了历史人物的评价(   )
    A、具有主观性 B、总是客观的 C、没有阶级性 D、不具时代性
  • 24. 辖区广阔,是我国省制开端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四等人制
  • 25. 朱元璋终洪武之世,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设立中朝 B、废除宰相 C、设置内阁 D、宦官专权
  • 26. 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这一壮举,史称(   )
    A、法显西行 B、鉴真东渡 C、空海求法 D、郑和下西洋
  • 27. “该书十八卷,图文并茂,形象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生产的工艺过程与技术细节”。“该书”是(   )
    A、《永乐大典》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 28. “它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为皇帝形成了一张遍及全国的信息网络的同时,也建起了无数条直通皇帝的决策渠道。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奏折制度 B、内阁制度 C、批红制度 D、军机处制度
  • 29. 清朝前中期,无论是内阁,还是军机处,常由亲王出任要职,分管六部,有的甚至在皇帝亲政前还要担任摄政。这反映出(   )
    A、强化控制地方的需要 B、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C、军事要务需加强保密 D、满清贵族能制约皇权
  • 30. 成书于清朝中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作作品是(   )
    A、《三国志通俗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样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材料三

    (1)、请列举魏晋至隋唐时期除材料一以外的其他一项艺术作品,并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士大夫群体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清时期文艺特点形成的原因。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三(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明史》

    材料二

    图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朝、明朝修缮长城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运河修筑的朝代,并分析其修建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这两项伟大工程蕴含的历史价值。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制度创新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创新的制度,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