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本卷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
1. 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
2. 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制作陶器 B、火的使用 C、国家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出现
-
3. 清明时节,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开展祭祖仪式。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 )A、人文初祖 B、千古一帝 C、万世师表 D、炎黄子孙
-
4. 神话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但神话传说不等于史实。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A、女娲补天 B、精卫填海 C、仓颉造字 D、盘庚迁殷
-
5. 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A、商朝——夏朝——西周 B、西周——商朝——夏朝 C、夏朝——商朝——西周 D、商朝——西周——夏朝
-
6. “烽火戏诸侯”是大家熟悉的故事,诸侯们如约前往的原因是( )A、诸侯想去求助周王 B、想借机朝见天子汇报政务 C、讨好周王进献贡物 D、分封制中规定了诸侯有保卫王室的义务
-
7. 下图是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物品,该物品是( )A、四羊方尊 B、三星堆青铜面具 C、利簋 D、毛公鼎
-
8. 他任用丞相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
9. “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这段材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人口迅猛增长 B、民风更加彪悍 C、战争规模很大 D、著名战役很多
-
10.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举的局面,其中位于最西部的诸侯国是( )A、秦国 B、楚国 C、赵国 D、齐国
-
11.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分封制彻底崩溃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统一趋势增强
-
12.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曾在长江支流的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六辅渠
-
13. 2021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到“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就倡导“节俭”。该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
14.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的职责是( )A、负责管理军事 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C、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D、掌管国家财政
-
15.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其中改变了战国时各国文字书写各异和增强了文化交流的是(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
-
16. 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匈奴袭扰 B、秦的暴政 C、修建驰道 D、思想禁锢
-
17. 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A、四面楚歌 B、围魏救赵 C、破釜沉舟 D、退避三舍
-
18.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秦朝时修筑的“万里长城”西起临洪,东到辽东 C、秦末爆发的农民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D、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促进民族交融,客观上有利于历史进步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
19.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17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
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材料二: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初年,传统农业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流。顺着这条主流,精耕制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旱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断拓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请结合材料一的第一段材料,观察下面示例: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完成有关发现和推论。
第二段:发现:
推论:
第三段:发现:
推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现象?(3)、依据材料三概括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 -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摘编自《论语》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他”是何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材料一中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写出两点即可)(2)、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学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这种思想繁荣局面称为什么?(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
21.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的一次变法中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材料三: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四: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摘编自《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记录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变法得到谁的支持?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在土地方面的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的“秦王”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哪年?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关系?(3)、材料三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三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这种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4)、材料四中,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
22. 某历史学习小组对商朝文物进行研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共器和900多枚铜镂,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二:
(1)、通过对材料一进行分析,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大家还想了解商朝一件重达832.84千克的青铜器,请你从名称和地位两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介绍。(2)、同学们在研究甲骨文,请你帮助他们把图二中的三个甲骨文与三个现代汉字(休、人、山)对应起来。并为同学们介绍三个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甲骨文的历史价值。(3)、通过学习研究,同学们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性。请为保护好文物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