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 )A、化石 B、遗址 C、传说 D、文字2. 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70万 -20万年的远古人,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3.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4. 下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 )A、打制 B、磨制 C、烧制 D、炼制5. 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6. 下列各图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A、 B、 C、 D、7.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他采用 “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材料中“他” 是 ( )A、尧 B、舜 C、禹 D、李冰8. 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 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 )①盘古 ②黄帝 ③女娲 ④炎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 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这一时间可描述为( )A、公元20世纪70年代 B、公元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D、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10. 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三国、秦朝 B、秦朝、商朝、十六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商朝、秦朝、三国11. 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B、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去做诸侯 C、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 D、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12.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 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二里头铜鼎 B、司母戊鼎 C、珠日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13.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14. “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觚、盉的等。商朝贵族好饮酒,青铜酒器的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西周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 这说明商周以来青铜器( )A、主要是饮食生活工具 B、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C、铸造水平非常高 D、主要功能已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15. 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磨制石器 ②打制石器 ③铁制工具 ④青铜工具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16.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17. 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A、和平稳定 B、诸侯争霸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18. 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1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B、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健全了国家法律制度20. 下图的青铜器是商鞅铜方量,左壁刻:“十八年(公元前334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 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 方寸的容积为一升)。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秦国兴起青铜工艺 B、商鞅废除了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秦国统一了度量衡21. 下图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A、远古传说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22.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智慧。他在第二 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这一观点出自于(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23.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4. “承天景命,天下一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追求。下图是哪个王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25.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 )A、沿用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建立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26. 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 于推动(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27. 主父偃在《谏伐匈奴书》书中写到:“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材料中的“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指的是( )A、统一六国 B、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灵渠28. 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修建阿房宫 B、秦末农民起义 C、楚汉之争 D、秦的暴政29.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 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A、商纣王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30. 正确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事实是( )A、炎帝尝百草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B、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C、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D、禅让制是一种民主的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3小题,第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学习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某校七(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吃住进行了专项的探究。
【食物见变迁】
【住宅现差异】
(1)、中国稻作、粟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1中的哪两个区域(写序号)?请分别举出我国农耕时代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2)、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3)、请根据所学说出这两座房屋建筑的名称,并判断这是哪两个原始居民时期的房屋。(4)、请说出这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影响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3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 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2)、材料二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3)、图3和图4所示典籍属于哪两大学派的经典之作?分别指出这两大类学派创始人的治国 主张。(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3.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 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材料三: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项,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官兵之吏。
——石磊译注《商君书》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3项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3)、根据材料四,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