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A、化石 B、传说 C、文献资料 D、文学作品2.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3. 一个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人,下列选项中他最不可能经历的是( )A、用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从事劳动 B、住的是干栏式木构建筑 C、会使用彩色的陶器来盛粟米饭 D、从木结构水井之中取水4.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因为( )A、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5. 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A、干栏式房屋 B、半地穴式房屋 C、木结构水井 D、铜鼎 6. 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巡视至今桂林的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因此得名。舜是通过什么方法成为联盟的首领的(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自我推荐7. 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记载:“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反映出华夏族的形成( )A、是建立在盘古开天的基础上 B、是山西陶寺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C、建立了分封制这一先进制度 D、具备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特点8.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区。有的墓葬随葬品很多,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这些考古发现表明( )A、夏朝用武力统治民众 B、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C、夏朝时期的疆域辽阔 D、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山西境内9. 据《礼记·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0. 下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1. 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地位、显示尊卑关系、表达虔诚和敬畏,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之青铜器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了“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这段话描述的是( )A、青铜器用途广泛 B、青铜器反映等级界限 C、青铜器种类丰富 D、青铜器冶炼技术高超12. 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13.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生产力飞这发展14.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15. 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铁制农具和牛耕、王室衰微、尊王攘夷、商君治秦。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远古时期 B、夏商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16. 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国家动荡社会转型 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君主专制政体确立17. 战国时期,社会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东端的是:(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魏国18.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19.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尚武精神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重要表现就是私斗成风。商鞅变法后,杀敌立功,在对外战争中争取功名爵禄成为秦人追名逐利的基本手段。由此可看出商鞅变法( )A、得到社会所有阶层的拥护 B、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C、给下层群众带来的好处最多 D、使秦国渐渐富强起来20.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文中的“它”指的是( )A、黄河的治理 B、灵渠的修建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的修筑21. 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下列与其主张相似的历史人物是( )A、商鞅 B、老子 C、孙武 D、荀子22. 国家博物馆举办“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用下列画面勾勒出孔子的一生。其中最能体现孔子教师身份的是( )A、为政鲁国 B、退修诗书 C、杏坛设教 D、周游列国23.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上述内容阐述了秦统一的( )A、原因 B、过程 C、特点 D、意义24. 公元前221年,我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公元前221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3世纪 D、公元2世纪25. 对下面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D、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6.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这次起义指的是( )A、涿鹿之战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27.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远古传说 D、秦初和汉初28.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29.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为此汉武帝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建立刺史制度 D、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30. 汉武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 )A、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 B、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D、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
31. 制度创新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如图所示
材料五: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2)、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3)、材料四表明秦朝实现统一后,创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4)、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32.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材料二: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半两钱 五铢钱
材料四:“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来石五十,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五: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一例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3)、与材料三中两幅图片相关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为解决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五反映的景象历史上称作什么?33.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秦始皇与汉武帝是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摘自郭沫若语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偃”是指谁? “上从其计”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削弱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历史上有怎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