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有北京人遗址、金牛山遗址、河套人遗址、许家窑人遗址、长阳人遗址、柳江人遗址、马坝人遗址、左镇人遗址等。这说明我国(   )
    A、古人类都分布于北方地区 B、古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C、是最早出现古人类的国家 D、古人类遗址非常丰富
  • 2. 考古研究表明,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约为1060毫升,现代人的脑容量约为1400毫升。北京人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脑容量的76%,考古学家之所以能够测算出北京人的脑容量,直接得益于(   )
    A、三枚牙齿化石的发现 B、数个头骨化石的发现 C、十多万件石器的发现 D、数处用火灰烬的发现
  • 3. 考古发现,河姆渡遗迹上普遍存在一层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厚20至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与折算成稻谷,可达120吨以上。由此可见,河姆渡居民( )
    A、最先进入农耕社会 B、稻作农业水平发达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 4. 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
    A、已经筑屋定居 B、等级界限分明 C、生产以渔猎为主 D、最早发展原始农业
  • 5. 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 6. 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 7. 原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当时所产生的,可作为历史考证的史料。下列能够作为论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的原始史料是(   )
    A、《史记》中的记载 B、大禹治水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半坡氏族遗址
  • 8. 如图文物名为利簋,内底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可以佐证(   )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 9. 《孟子·告子》中记载:“诸侯朝(朝见)天子曰述职(汇报工作)。”诸侯要向天子述职,体现了(    )
    A、诸侯要向天子承担义务 B、天子失去对诸侯的掌控 C、诸侯和天子是平等关系 D、诸侯没有任何的独立性
  • 10.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分封制(   )
    A、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D、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 11. 青铜器中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故“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这表明(   )
    A、青铜器种类丰富 B、青铜器制作工艺成熟 C、古时奢靡之风盛行 D、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
  • 12. 战国《考工记》记载:钟鼎的配方、刀剑之类的兵器配方、铜镜的配方中金,锡占比各有不同。这反映了青铜器(    )
    A、生产规模宏大 B、制作工艺科学 C、象征权力大小 D、分布地域广泛
  • 13. 历史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右图文物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1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一现象的产生得益于(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公田变为私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确立
  • 15.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此记载表明当时(   )
    A、分封盛行,巩固统一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铁器推广,生产发展 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16. 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经济的交流 B、诸侯争霸战争促使了山戎的灭亡 C、诸侯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诸侯争霸战争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
  • 17. 如图是四川省出土的青铜器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画面第一层,习射和采桑。第二层:宴乐战舞和弋射、习射。第三层,水陆攻战。借助它可以了解战国时期(   )

    A、齐桓公称霸的经过 B、战乱的频繁 C、中原文化的厚重 D、中央集权的加强
  • 18. 考古发现,在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中,往往同时发现有几个国家的货币,如1963年山西阳高出土的一批布币,分别有赵国、魏国和韩国的铸币。这表明,战国时期(   )
    A、赵、魏、韩的实力最强 B、统一市场形成 C、商业交流频繁 D、地域差别明显
  • 19. 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量侧壁刻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的铭文,它可以印证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D、平斗桶权衡丈尺
  • 20.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其战果如下表。这一战果取得得益于秦国(   )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次数

    58次

    3次

    4次

    A、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D、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赐地
  • 21.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求士……遂霸西戊: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强国:惠王用张仪之计……逐散六国之从;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李斯意在强调(   )
    A、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历代秦王都励精图治 C、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 D、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
  • 22. 孔子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贫富过于悬殊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抨击 B、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理想诉求 C、主张建立严格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D、要求统治者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
  • 23. 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 24.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据此可知(     )
    A、思想在交流演变中融合 B、儒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C、儒学是传统思想的源头 D、战乱导致士人四处游说
  • 25. 《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C、秦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商鞅变法是秦统一的基础
  • 26.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还存在,中国永为统一国家,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甚大。梁启超认为郡县制(   )
    A、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B、为国家分裂的产生埋下隐患 C、促进统一国家巩固和发展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 27.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仓律》可知:秦粮仓管理有广会籍制度、核验制度、负偿制度、行政人事制度、宿卫制度等,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上也制定了相关的防治法律规定。这说明秦朝( )
    A、法律体系严密 B、刑法残酷 C、徭役繁重 D、赋税很重
  • 28. 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道: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   )
    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 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 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
  • 29.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说“及天下统一……一面仍恣意役使民众,如五岭戍五十万,长城戍三十万,阿房役七十万……陈胜、吴广即由此起”。材料中钱穆认为秦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
    A、任意屠杀文武大臣 B、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C、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D、实行苛刻的刑罚
  • 30. 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西汉)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明)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5分,33题11分,共40分)

  • 3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深受各种因素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得人口以较大规模地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材料三:楚国铁农具种类相当齐全。春秋中期,楚人创建了筑陂蓄水的水利工程,其排灌系统之完备为列国所罕见……吴起变法时,向楚悼王明确提出移民垦殖。此举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楚国发达的农业,不仅造就了农家学派及其创立者——许行,而且催育了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

    ——摘编自陈绍辉《楚国的农业与水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并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分布特征,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战国时楚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 32.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宫殿的出现……具有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

    ——摘编自王效《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节选)

    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社会的标准。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按照这一标准,判断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明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制度的作用。
    (4)、依据材料四,概括秦朝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
  • 33.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书同文”的作用,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统一使用的官方文字。
    (3)、根据以上材料,以中华文化为主题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