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我国某一文化遗存“距今7000-5000年且延续时间长达2300年之久”,“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该文化遗存是(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 2. 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B、《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C、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D、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 3.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是指(   )
    A、宗法制和内外服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
  • 4. 余秋雨赞美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该工程区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
    A、重农抑商的实施 B、奖励军功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推行县制
  • 6.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体现着“道”和“自然”的东西,“天”和“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互相依赖、互相模仿、互相感应的关系。该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是(   )
    A、仁,为政以德 B、人性善,仁政 C、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法治,中央集权
  • 7.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人性恶”,“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该思想家是(   )
    A、荀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 8.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的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反映了(   )
    A、秦朝法律严苛 B、官员的责任意识强 C、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D、国家政务推行有序
  • 9.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在设置之初,主要职能是(   )
    A、管理地方行政 B、巡视监察 C、官员选拔 D、法治教化
  • 10.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
    A、西域都护府设立 B、安西都护府设立 C、北庭都元帅府设立 D、宣慰司设立
  • 11. 《宋书》记载:“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了(   )
    A、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B、南方的经济开发初见成效 C、中原地区的经济情况急剧衰退 D、江南地区已经消弭了战乱
  • 12. 清代大史学家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下列属于该帝王的改革举措有(   )

    ①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②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④创立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13. 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作“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
    A、草拟诏令 B、审核诏令 C、执行诏令 D、监督审判
  • 14. 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
    A、派兵灭西突厥 B、与吐蕃会盟“患难相恤”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 15.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B、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 C、选才“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D、重视“人、门兼美”条件
  • 16. 唐代两税法规定收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夏、秋两征之”。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扩大了税收对象    ②解决了财政危机  

    ③放松了人身控制    ④明确了税收时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 分析下表,选项中列出的史实与唐代人口变化有关的是(   )

    时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639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

    (705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年)

    人口

    1235万人

    约3714万人

    5288万人

    约1600万人口

    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

    ③安史之乱    ④五代十国的政权割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 根据下面知识卡片提供的信息,判断与之属于同一时代的科技成果是(   )

    理念:“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成就:记录了八百多个药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地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A、《黄帝内经》 B、《史记》 C、《唐本草》 D、《授时历》
  • 19. 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并和他的弟子在奈良仿唐制建造唐招提寺的唐代高僧是(   )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 20.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据此可知大唐文化(   )
    A、兼收并蓄 B、泽被东西 C、承前启后 D、独创辉煌
  • 21. 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夺取帝位后,与谋士赵普筹划治国方略。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解决该问题的是(   )
    A、罢免宿将的兵权,以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B、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节度使逐渐成虚衔 C、设三司、参知政事等职来分化宰相之权 D、三衙统管地方精锐部队,但没有调兵权
  • 22. 下表是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

    时间

    岁入

    岁出

    状况

    宋太宗(976-997在位)

    22245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在位)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

    宋仁宗(1022-1063在位)

    126251964

    无余

    无余

    宋英宗(1063-1067在位)

    116138405

    131864452

    亏15726047

    ——以上数据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下列选项中,与北宋财政出现由余转亏的原因无关的是(   )

    A、“以钱财换和平” B、军队扩编军费直线上升 C、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D、王安石变法拨巨资从商
  • 23. 时人评论王安石变法:“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下列选项符合时人评论的有(   )

    ①冲击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②涉及范围广,推行速度过快

    ③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④利于富国但加重了人民负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4.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里提到一少数民族政权:“以蕞尔小国,存在两百年之久,竟也成宋人西陲大患。宋代对其战争不利,不得不以钱财换取和平。”对该少数民族政权判断正确的是(   )
    A、建立者是契丹族 B、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C、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D、与北宋皇帝兄弟相称
  • 25. (金太祖)在燕云地区设置汉官以统治聚居的汉人。在地方上,金在汉族和渤海地区,设置州县;在女真族地区,保留猛安谋克官制。材料说明金朝的统治特点是(   )
    A、仿行汉制 B、因俗而治 C、兵农合一 D、多政权并立
  • 26. 学者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推算出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而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B、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C、内部统治比较稳定 D、高产粮食作物推广
  • 27. 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段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A、货币的种类 B、商品流通的规模 C、城市的繁荣 D、纸币产生的原因
  • 28. 历史作家吴钩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文明、现代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下列选项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募兵政策消除动乱因素 B、不少高官出身平民家庭 C、国家彻底废除贱民阶层 D、百姓可以自由更换职业
  • 29. 观察下侧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相比隋唐,元朝大运河加快了物流速度

    ②开长途海运航线的主要任务是南粮北运

    ③促进南北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体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格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0.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上述思想(   )
    A、是对自然界朴素的认识 B、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感 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 31.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材料表明朱元璋意图(   )
    A、恢复礼乐制度 B、沿袭前朝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设内阁牵制宰相
  • 32.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示外蕃,故俗传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世盛事云。”对“明世盛事”表述正确的是(   )
    A、早欧洲远洋航行近一个世纪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 C、当时对外实行的是开海政策 D、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收入
  • 33. 元朝灭亡,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成为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统治者谓之“腹心之害”。基于此,明朝统治者(   )
    A、重修长城抵御了蒙古南下 B、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C、与鞑靼订和议,册封互市 D、采用与内地一体化政策
  • 34. 下图是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图。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①获取更真实有效的信息,提高决策效率

    ②削弱了军机处作为中枢秘书机构的功能

    ③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了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5. 嘉庆、道光时期,面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频繁活动,清政府以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并由官府特许的商人代管对外贸易来应对。这一官府特许的机构是(   )
    A、转运司 B、榷场 C、市舶司 D、“十三行”
  • 36. 明朝中期常熟地主谭晓,雇用贫苦乡民治理低价购得的沼泽地。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余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材料中新现象的出现说明这一地区(   )
    A、经营方式多样 B、雇佣关系出现 C、小农经济破坏 D、农作物品种多
  • 37.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只限于几个大中城市不同,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大批兴起 B、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得以松动 C、市民阶层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
  • 38. 程朱理学在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又有了新气象,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下列主张不能体现这一新气象的是(   )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D、“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39. 某同学为研究明清科技搜集资料,你认为下方框内可以是(   )

    A、《梦溪笔谈》 B、《四书章句集注》 C、《徐霞客游记》 D、《儒林外史》
  • 40. 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唐朝曲辕犁的使用

    古代犁耕基本定型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

    古代制瓷工艺发达

    宋元之际指南针传入西方

    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明朝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译书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阅读材料一,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官吏选拔和统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并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创新,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地位。元朝对吐蕃和台湾是如何管理的?
  •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元朝,全体百姓被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延“国族”,色目人是其主要助手。蒙古人、色目人因从政、驻防、屯田、谪戍、流亡、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杂居。例如在元朝后期镇江路所辖一司三县,即住有非汉族的外来侨寓人口170余户,其中包括蒙古29户、畏兀儿14户、回回59户、也里可温(指外来的基督教徒)23户、河西(党项)3户,其他地方的情况亦可想见。入居汉地的蒙古、色目人受到汉族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汉化。一些驻军“初至犹以射猎为俗,后渐知耕垦播植如华人”。一部分人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

    材料二: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以上材料均摘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元朝的民族关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民族政策,用史实说明清朝在蒙古地区“积累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