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 1. 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辦,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独具特色 D、生生不息
  • 2.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
    A、早期奴隶制国家产生 B、阶级对抗尖锐 C、男性处于统治地位 D、贫富分化出现
  • 3.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它们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经常和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加强地方的行政管理 B、密切了民族交流 C、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D、扩大了统治区域
  • 4. 如图是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的牛虎铜案,是战国时期古滇国的青铜祭祀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组成,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其反映了战国时期(   )

    A、牛耕技术推广到了西南地区 B、古滇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中原与西南的商业往来频繁 D、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 5. 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6. 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 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进了基层的社会自治
  • 7. 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
    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 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D、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 8. 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赐“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之后田租三十税一成为两汉的定制。这些举措(   )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贯彻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说明政府开支逐渐减少
  • 9. 《桓灵时童谣》有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上述“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0. 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 11.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前秦 B、②——西晋 C、③——梁 D、④——后汉
  • 12. 观察下图数据的变化,对这一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的是(    )

    A、北民大量南迁 B、江南士族专权 C、民族交往交融 D、政权更迭频繁
  • 13. 下表为曹魏到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表认识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国家统一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 B、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 C、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下降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度有关
  • 14. 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维护君主权威 C、削弱丞相职权 D、加强中央集权
  • 15.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16. 下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节度使分布图。这体现出该时期(   )

    A、民族政策开明 B、边地防务强化 C、社会矛盾尖锐 D、藩镇割据严重
  • 17. 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据此政策,唐太宗(   )
    A、推动唐朝与吐蕃会盟 B、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 C、接受 “天可汗”称号 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 18.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 19. 秦汉时期,漕运集中于黄河流域,由东向西运往长安;唐宋时期扬州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变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经济格局的变化 D、对外贸易的发展
  • 20. 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B、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 21. 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文臣出任知州 B、实行更戍法 C、设立参知政事 D、设立转运使
  • 22.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和议确定了南宋与金的划界,南宋与金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与金的分界线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 23. 《榜下捉婿》的故事讲述的是:宋朝时期,在科举发榜之日,各地的富绅们都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来做女婿。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
    A、普遍趋炎附势 B、重文轻武 C、富绅学识丰富 D、门第观念淡化
  • 24.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街市”中可见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B、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 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 25.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人身依附增强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租佃关系发展
  • 26.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 27.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 28. 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说明元代(   )
    A、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 B、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 D、官员素质大大提高
  • 29. 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勾栏瓦舍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市井文化取代贵族文化 B、儒家文化的再度复兴 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中外交往的空前频繁
  • 30.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崇尚天人合一 B、提倡个性自由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7分,32题13分,33题10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 32. 古代大运河是古代南北的大动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元朝运河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据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

    (1)、比较图一和图二,指出元朝大运河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作用。
  • 33. 我国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

    材料: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科度)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

    根据材料,对中国秦代至元代中的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分别打分,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