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D、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
  • 2. 分封在商朝已出现,当时主要是对自然形成的方国、部族加以名义封号。周朝的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这说明,周朝分封制(   )
    A、加强了王室对统治疆域的控制 B、确立了贵族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 C、避免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 D、体现了统治集团对权力的再分配
  • 3. 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将太甲放之于桐宫 ,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等。对于这些情况时人不以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对周厉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讳地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君王于彘。”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局面动荡不堪 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带有原始民主传统 D、宗法制的逐渐崩溃
  • 4. 春秋时期,一些士、鄙人、工商业者进入上层政治舞台,如齐桓公任用鄙人和商人出身的管仲、鲍叔牙;晋文公任用“士”出身的狐偃、赵衰等人;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等。这种人才选拔方式的出现(   )
    A、有利于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 B、标志着军功爵制度的确立 C、宣告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削弱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 5.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等。经过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C、开始出现民族交融的局面 D、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争
  • 6. 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 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 7. 西汉初年,统治者将黄老之术中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等观念转化为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反映了抑制王国势力的意图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反思了秦朝短期而亡的教训
  • 8.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 9. 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 10. 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内迁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威胁西晋统治,最终酿成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形成了特殊的士族阶层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D、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 11. 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 12. 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 
    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 13. 下表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度 

     
     

     公元(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资料来源 

     
     

     中宗神龙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资治通鉴》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通典·食货志》 

     
     

     代宗广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20386 

     
     

     《旧唐书》 

     
     

     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唐会要》 

     
     

     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旧唐书》 

     
     

     文宗开成四年 

     
     

     839 

     
     

     4996752 

     
       

     《旧唐书》 

     
    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政治局势的影响 D、疆域的不断缩小
  • 14.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唐太宗将一些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头衔参与决策,唐玄宗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称呼。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宰相人数防止君主专权 B、牵制相权从而加强皇权 C、精简中枢机构提高决策效率 D、防止重大行政决策的失误
  • 15. 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新法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财产转为人丁
  • 16. 在隋唐时期城建过程中,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中。这些措施(   )
    A、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B、杜绝了浪费和贪污情况 C、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 D、导致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 17. 东汉末年,瘟疫横行,年年战乱。这些状况直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板,志在千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这些诗句(   )
    A、批判社会的黑暗动荡 B、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C、有利于巩固曹魏政权 D、奠定了田园诗的风格基础
  • 18. 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丝绸之路开始传递东西文明 B、男女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C、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D、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 19. “元夜燃灯”“寒食扫墓”是唐代出现的习俗,与佛教“燃灯礼佛”“扫塔”之说有一定关系。这些习俗的出现反映了(   )
    A、佛教融入中国社会 B、道教文化影响了儒家思想 C、中国孝道文化发展 D、统治阶级用宗教麻痹民众
  • 20. 宋朝初期,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    )
    A、防止地方割据 B、削弱相权威胁 C、应对北方隐患 D、整顿地方吏治
  • 21. 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 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 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 22. 宋仁宗时蔡襄曾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甚至有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表明当时(   )
    A、文武官员皆通过科举入仕 B、政府无意收复北方边土 C、统治者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 23. 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朝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功能已经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辩亲疏,尊祖敬宗,关注宗亲族道的提倡。家谱的修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到民间私修。这反映了宋以后(   )
    A、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家谱社会功能衰退 D、地方政府的职能扩大
  • 24. 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 25.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 26. 宋代广泛流行买扑制,由私人通过类似现代流行的招标竞标方式,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额的钱物后,承包或承买官府的酒坊、矿山、田地、商税场、盐井、河渡等在特定时空内的经营权。由此可推断,当时(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趋向瓦解 C、官民共利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 27. 程颢认为仁者必须把自己与万物切实的感受融为一体,强调“不须穷索”的直觉体会,只要经过诚敬的修养,就会体验到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之大成。如何体认天理,程颢偏重于(   )
    A、格物致知 B、内心感悟 C、经世致用 D、知行合一
  • 28. 有学者指出,宋代造物设计更加强调器物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理性美,且更加讲究器物造型上的简洁美,因此宋人所设计制造的器物不会出现大面积装饰,特别是在家具设计上多流行单色漆的运用。由此可知,宋代造物设计(   )
    A、体现了器物形态的变化 B、蕴含了理学价值的追求 C、推动了务实精神的出现 D、丰富了日常家具的风格
  • 29.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这说明(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了 B、佛教文化成为中原文化主流 C、汉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 D、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 30. 明朝内阁学士备顾问,最初多半是靠着与皇帝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随着皇帝日益深居简出,大臣跟皇帝的接触越来越少,内阁学士的顾问之责只能通过书面意见呈现。这种交流方式逐步制度化,内阁开始代皇帝批答奏章,即“票拟”。这反映了(   )
    A、明朝制度章程严密规范 B、君主专制强化 C、内阁成为正式行政机构 D、政治日益黑暗
  • 31.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 32. 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各省设立左、右布政使各1人。作为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都指挥使则负责本省军事防务。明初这一措施(   )
    A、仿照了宋代地方管理制度 B、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变革 C、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易于造成地方官吏不作为
  • 33. 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   )
    A、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 B、冲击了抑商政策 C、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 D、有利于稳定边疆
  • 34. 康熙曾打算采取招抚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甚至允许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藩封,世守台湾”。郑经坚持以“比朝鲜,不削发”作为投诚条件,康熙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断然拒绝。材料体现了清代(   )
    A、夷夏之防阻碍国家统一 B、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 C、统治者明确的国家意识 D、朝贡体系随改朝易代而瓦解
  • 35. 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册·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B、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C、清朝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繁盛

二、非选择题(总分30分)

  • 36. 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 37.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志》所说,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实行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顷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

    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演化成后世达赖喇嘛驻憩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收了佛殿的建筑艺术……一座建筑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和组群关系。宫殿寺庙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艺术上的对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的对比,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也给人们带来艺术上的愉悦。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阅读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在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方面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