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演进大致经历了由笔记小说到志人志怪小说,再到话本小说,最后到章回小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章回小说在形式体制上最大的特点是分章分回叙事,故称为“章回小说”。

    宋元时期的说话人据以讲唱的底本,也就是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元末明初时期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讲史小说,使章回小说初具规模。这些小说分卷分节,每节有单句回目。至明嘉靖、万历间,章回小说更加成熟。这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双句,通常一般每回开头有“话说”、结尾有“且听下回分解”等固定的形式。清代以后,章回小说的体制进一步完善,回目也更讲究对仗和创意。这种具有很强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也使得章回小说更加成为中国读者喜爱的文学样式。

    章回小说的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因此结构安排上一般都体现了首尾照应、完整精妙的特点。如《三国演义》的开头一句奠定了故事的结构框架——分、合。然后以四十回为界,形成四十——四十——四十的结构,以此结构表明了作者的历史循环观和历史虚无观。《红楼梦》的结构为天界一僧一道因对无用之石头的感慨将其幻化为玉,游历人间富贵温柔之乡,最后皈依佛门,实现了欲望——无欲的佛家回归,也完成了无用——有用——无为的道家回归。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是章回小说的特殊结构形式。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每回多以对偶的句式做回目,揭示本回的内容。其回目形式成熟的标志是清初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对小说内容改动很少,但对回目却大刀阔斧,把原不对仗的回目一律改为对仗的两句。这以后,长篇小说回目采用两句对仗的形式,直至《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传统章回小说在一回的末尾往往有“不知……,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结束语,而下回的回首常以“话说”之类的套语来承接上回。这种说书套语的使用有利于回末与回首之间过渡性的加强,将全书各回紧密衔接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另外,章回小说文中也会使用一些程式化套语来引出表达的主体内容。最常用的两类为用于提起话题的“常言(道)……”或“自古(道)……”,用于概括上文的“正是……”或“有诗为证……”。

    章回小说的形式与结构虽然存在明显的模式化特征,但是在不同的作品中,小说的形式与结构模式又不尽相同。在语言描绘、情节叙述以及人物刻画的具体操作中,不同的作品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弥足珍贵,能够体现出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章回小说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使其在形式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超越了话本小说。作为成熟的古典文学的典范,章回小说终于能够与中国的诗词曲赋并肩而行,走向自己独立文体发展的康庄大道。

    (摘编自康凯《试探章回小说的形式与结构体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唯一形式,它在形式体制上最大的特点是分章分回叙事。 B、章回小说回目在明代发展成双句,回目形式成熟的标志是毛宗岗修定的《三国演义》回目。 C、章回小说分章叙事,每回的故事都是独立成篇,因此要分回标目来概括每回的内容。 D、章回小说中的每一则套语既有利于回末与回首过渡,又能提起话题,还能概括上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演进史引出话题,并对章回小说进行了概念界定。 B、第二段概括介绍了章回小说发展的雏形、初具规模、更为成熟和完善这几个阶段。 C、文中具体介绍了章回小说在结构安排、回目体例和程式化套语这些形式方面的特点。 D、文中重点论述了章回小说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人们全面、辩证地认识章回小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红楼梦》“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等回目看,清代章回小说的回目很讲究创意。 B、章回小说中回末、回首的说书套语有利于各回的紧密衔接,也表明章回小说和宋元话本有传承关系。 C、《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章回小说的篇幅较长,结构安排上一般都有首尾照应、完整精妙的特点。 D、章回小说能超越话本小说,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根源于章回小说形式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20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在联合国危险动荡的维和任务区,中国维和军人履行使命,守护和平。截至目前,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多人次。电影《蓝色防线》首次以战地纪实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群为国出征的中国军人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常战斗生活,从军人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直击人心,令人震撼。

    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南苏丹深受战乱困扰,电影海报上战机盘旋、战车交锋的场面在现实中时常上演。预告片中,难民遭受屠杀和妇女儿童流离失所的画面,也诉说着不断的种族冲突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而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之下,制止冲突、恢复和平,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平民百姓。在电影《蓝色防线》中,观众可以全方位近景式地了解我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们执行维和任务的具体行动。

    ——(乌铭琪《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9月18日燃情上映》,)

    材料二

     电影《蓝色防线》为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亲历记录,横跨中国和非洲大陆,首次以战地纪实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群为国出征的中国军人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日常战斗生活,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

    “我们的故事主角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部队——‘杨根思部队’,我们想以影像纪实的方式讲好这个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不仅仅在70年前有先辈军人为我们流血牺牲,在和平年代,中国军人也在海外为我们建立了一道蓝色防线,这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在首映式现场,《蓝色防线》出品人温文川对本报记者说,“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和平而斗争。现在,中国军人出国保护其他国家的平民,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在我看来,英雄的中国军人一直在为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这项崇高的使命而战,而我能做的就是用影像的方式讲好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他们。”

    电影中的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主体是从“杨根思部队”抽调的,“杨根思部队”的前身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杨根思连”。1950年10月,该连入朝参战,在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时任连长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贵切断美军南逃之路。在杨根思的指挥下,全排顽强抗击,接连击退美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集团冲锋。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另外两名伤员,子弹也打光了。这时,又有40多个美陆战一师的士兵围攻上来。杨根思命令伤员带着重机枪撒下阵地,自己从容地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扑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连队为“杨根思连”。

    ——(摘自杨俊峰《用影像讲述维和故事》,2020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蓝色防线》从军人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其直面残酷战场、历经战火淬炼的英雄之魂,直击人心,无虚构、无特效、客观真实地展现海外维和战地的枪林弹雨,战争的真实残酷令人不寒而栗,而中国军人同生共死的真挚兄弟情,以及为国出征的热血豪迈,更是让众多网友忍不住热泪盈眶。

    观影结束后,许多观众纷纷打出10星好评:“战友牺牲时,心中的愤恨和无奈,都让人揪心”,“发生在和平年代的真人真事,有笑有泪,有揪心有感动”,“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和平有多么的珍贵,看哭了好几次,生命的意义、和平的珍贵,值得我们珍惜”。

    有记者表示:“战地纪实电影很稀缺,因为这都是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它带来的震撼性远远超过普通的战争故事片,这种真实性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军人们的牺牲奉献,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大家看到维和部队方队成员们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战斗迷彩服,在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英姿飒爽阔步前行的身影,又热血沸腾,赞叹“中国军人好样的!”。

    ——(摘编自《电影(蓝色防线)全国点映获行业内外一致好评》,新浪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0年来,中国军队已累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多人次,《蓝色防线》取材于其中的一项,即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B、《蓝色防线》电影海报上战机盘旋、战车交锋,预告片中难民遭受屠杀和妇女儿童流离失所等场面,都不只是艺术家们虚构,还有真实场景记录。 C、“杨根思连”在抗美援朝血与火中孕育诞生,杨根思奉命执行一项艰巨任务,他带领全排接连击退敌八次集团冲锋,最后孤身与围攻之敌同归于尽。 D、杨根思牺牲后,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连队为“杨根思连”,该连就是《蓝色防线》所讲故事的主角“杨根思部队”的前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将《蓝色防线》放在几十年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大背景下,从而巧妙地赋予了《蓝色防线》以典型性。 B、材料二侧重讲《蓝色防线》所讲故事的主角及其背景,能从历史的深度揭示中国军队精神之高贵,让读者对电影感触更深。 C、材料三侧重讲观众观影后的感受,照应材料二,说明“用影像的方式讲好他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他们”目标达成。 D、三则材料虽然都是围绕《蓝色防线》来展开,但侧重事实和所选角度同中有异,整个文本令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
    (3)、《蓝色防线》赢得高度认可和普遍赞誉,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杀  猪

    周东明

    金狗村穷得叮当响,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在金狗村,最穷的困难户就数村东头苟老汉家。

    在金狗村负责扶贫的小王,今年二十八岁,是县文化馆的后备干部。

    春上的时候,为了帮助苟老汉脱贫,小王把行李搬到了苟老汉家里,他下决心,要让苟老汉今年脱贫。

    小王搬到苟老汉家后,日子一长,总觉得,苟老汉家与别人家不一样,缺点啥东西,缺啥呢?小王一时还真说不上来。

    有一天,他听到隔壁邻居家的猪嗷嗷叫唤声,才知道苟老汉家没有养猪,原来是缺猪。

    小王问苟老汉,你家里咋不养头猪呢?不但可以杀猪吃肉,剩余的猪肉,还可以拿到集上,换点零花钱。

    苟老汉挠挠头皮,说,就是两口人,吃不了多少,另外……老汉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又说,手头紧,没有抓猪仔的钱。

    第二天早上,小王掏钱托村西头的刘国顺去集上,给苟老汉抓回来一头猪仔。

    几个月过去,小猪仔风一样地长,很快就有四五百斤了。

    眼瞅着进了腊月门,北方有句俗语,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宰猪。

    刚过腊八两天,苟老汉就找小王,笑眯眯地说,小王同志,腊八也过了,我想把猪杀了,可以么?

    小王一听,说,您自家的猪,您说了算。

    苟老汉又笑了,说,到时要请你吃杀猪菜。

    行。小王也笑了。

    我还要把全村的人都请来吃杀猪菜,好好地热闹热闹。

    苟老汉要杀猪,还要请全村人吃杀猪菜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得人人皆知。

    就在苟老汉要杀猪的头天晚上,乡里扶贫工作队的于队长,来到了金狗村。他告诉小王,省里扶贫验收评估小组,要来金狗村验收扶贫工作,还特意告诉小王,苟老汉家里的猪不能杀。

    为啥?小王不解地问。

    这头猪,是扶贫工作成果,要进行验收。于队长说。

    养头猪还是扶贫工作?小王懵了。

    对呀,因为这头猪,应该计入苟老汉的家庭经济收入,这是计算苟老汉家是不是脱贫的重要指标。

    苟老汉家里的猪,是准备杀了过年吃肉的,还能算家庭经济收入吗?小王问。

    能,你想想,他家两口人,能吃那么多的肉吗?吃不了怎么办,是不是要拿到集上卖掉?于队长反问道。

    于队长不等小王回答,又说,你计算一下,苟老汉的这头猪,至少有三百多斤吧,按今年的市场价格,每斤25元钱,这头猪就能卖七千多块钱,老两口儿每人收入就达到三千多块钱,这样一算,他家是不是就脱贫了?他家脱贫了,金狗村不是也就脱贫了吗?

    小王没有回答于队长的问话。

    于队长拍拍小王的肩膀,说,怎么样,小伙子琢磨琢磨,我说的对不对?说完,于队长走了,走出一截路,又回过头,冲着小王笑笑。

    小王站在原地没动,他想于队长刚才说的话,似乎有点道理,苟老汉如果把猪杀了卖肉,完全可以净赚五六千块钱,那样的话,苟老汉就可以脱贫了。苟老汉脱贫了,金狗村也就脱贫了,自己的扶贫工作不就完成了吗?他想到这儿,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但是他又一想,养一头猪,就脱贫了,这样的脱贫稳定吗?如果猪肉不是今年这个价格呢?这样一想,他又认为这头猪,不能作为苟老汉家里的经济收入。但是于队长已经告诉自己,苟老汉家的猪,先不能杀,可是明天早上,苟老汉就要杀猪了,还要请全村人吃杀猪菜呢。

    第二天早上,小王告诉苟老汉先不要杀猪,就急匆匆去了乡政府。

    咋,我杀猪还要乡里说了算吗?苟老汉问。

    不是,有些事一时半会儿,和您说不清楚。

    小王来到乡里时,乡里的几个领导正在开会,会议内容是苟老汉家里养的这头猪,能不能算作他家的经济收入,因为全乡养猪的人不止苟老汉一家。

    有人同意小王的意见,认为这是农民家里准备杀了过年吃肉的猪,不能算作经济收入。

    有人不同意小王的意见,认为像苟老汉家里吃不了的肉,会拿到集上去卖肉换钱,卖肉的钱,应该算作经济收入。

    还有人说,一头猪不算经济收入,养两头猪,其中一头可以算作经济收入。

    乡党委书记最后说,苟老汉家里养的这头猪,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普遍意义,政策性很强,处理不好,会提高我们扶贫工作的“错退率”,我建议把这个问题上报县委,等候县里的明确意见,再定吧。

    小王一听,急了,问,那苟老汉家的猪,是杀还是不杀啊?这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苟老汉家还要过年吃肉呢。

    乡党委书记说,没有得到县里的答复前,不能杀猪,确切点说,在省扶贫验收评估小组没来之前,不能杀猪。

    小王回到金狗村时,苟老汉拉着他的手,笑哈哈地说,哎呀,你咋才回来啊?快快,乡亲们都等你吃杀猪菜呢。

    怎么,你……

    我把猪杀了,自家的猪,杀不杀,不用他们管。

    小王也笑了,说,乡里领导也同意,您把猪杀了过年吃肉。

    是吧,乡里领导就是体谅咱们老百姓。

    这次吃到的杀猪菜,是小王有生以来觉得最香的杀猪菜。

    (摘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老汉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金狗村最穷的困难户,小王担负起让苟老汉脱贫的重任。 B、小王掏钱为缺钱的苟老汉买猪仔,小王把猪养大了却面临着这头猪该不该杀的困惑。 C、一边要杀猪过年,一边要验收扶贫工作而不准杀猪,矛盾冲突构成文章的一大波澜。 D、"乡里领导也同意,您把猪杀了过年吃肉",此话从一个侧面表达出小王当时的复杂心理。
    (2)、文章两次写“小王也笑了”,谈谈你对“小王也笑了”的理解。
    (3)、文中的小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须陀,弘农阌乡人也。性刚烈,有勇略。弱冠从史万岁讨西爨,以功授仪同。后从杨素击平汉王凉,加开府。大业中,为齐郡赞务。会兴辽东之役,岁饥,须陀将开仓赈给。官属咸曰:“须待诏敕。”须陀曰:“如待报至,当委沟壑。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先开仓而后状,帝嘉而不责。

    天下既承平日久,多不习兵。须陀独勇决善战,又长抚驭,得士卒心,号为名将。时贼帅王薄北连豆子航贼孙宣雅、石祗阇、郝孝德等,众十余万,攻章丘。须陀大破之,露布以闻。帝大悦,优诏褒扬,令使者图画其形容奏之。其年,贼裴长才,石子河等奄至城下,须陀与战,长才败走。后数旬,贼帅秦君弘、郭方预等围北海,须陀倍道而进,大败之。司隶刺史裴操之上状,帝遣使劳问之。十年,贼左孝友屯蹲狗山,须陀列八营以逼之。孝友窘迫,面缚来降。其党解象、王良、郑大彪、李脘等众各万计,须陀悉平之,威振东夏。以功迁齐郡通守 , 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俄而贼卢明月众十余万将寇河北,次祝阿。须陀邀击,杀数千人。贼吕明星、师仁泰、霍小汉等众各万余,扰济北,须陀击走之。寻将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转荥阳通守。时李密说让取洛口仓,遂逼荥阳。须陀拒之,让惧而退,须陀乘之。密先伏数千人邀击之须陀败被围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复入救之往来数四众皆败乃仰天曰:“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乃下马战死。其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帝令其子元备总父兵。元备时在齐郡,遇贼,竟不果行。

    (节选自《北史》卷八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密先伏数千人邀击之/须陀败/被围/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复入救之往来数/四众皆败/ B、密先伏数千人/邀击之须陀/败被围/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复入救之/往来数四/众皆败/ C、密先伏数千人/邀击之须陀/败被围/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复入救之往来数/四众皆败/ D、密先伏数千人邀击之/须陀败/被围/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复入救之/往来数四/众皆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男子十五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诏敕,即“诏书”,指皇帝颁发命令布告臣民的文书。 C、露布,指不封口的文书、奏章等,也指军旅文书中的告捷文书,文中为后者。 D、通守,佐理郡务,职位略低于太守,文中张须陀曾出任此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须陀是弘农阌乡人,性情刚烈,勇敢有谋略。年轻时曾跟从史万岁讨伐西爨,因战功被授予仪同一职,后来又曾跟随杨素击平汉王凉,加授开府。 B、天下太平的日子久了,人们大多不擅长打仗,只有张须陀勇敢善战,又擅长安抚驾驭士兵,很得士兵拥戴,当时被称为名将,也打了很多胜仗。 C、贼寇左孝友驻扎在蹲狗山,张须陀并不直接攻打他,而是排列八营来逼迫他,左孝友感到没有出路,自己两手反绑来投降,他的徒众也都被张须陀平定了。 D、张须陀战死之后,他的士兵日夜号哭,几天都不停止。皇帝感到只有让他的儿子元备去统领他父亲的军队才能使军队稳定,但元备因为路途遥远没有成行。
    (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待报至,当委沟壑。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

    ②帝大悦,优诏褒扬,令使者图画其形容奏之。

  • 5. 古代诗歌阅读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2)、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  , 
    (2)、《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3)、《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1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作为“晚辈”的戏剧艺术,在东西方至少已有千年的历史。

    中国戏剧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          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西方戏剧传统基本上就是一种文人传统,剧中主人公的思想与言行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是理想化的人物,不仅性格开朗,富于才情,而且勇敢热情,富有时代特色。当然,戏剧艺术的实现不可能独往独来,也不可能          。一方面,它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          的创造。另一方面,戏剧要想超越时空的限制,则需要后来人的不断改编;新时代的戏剧若想征服观众,则必须突出戏剧的时代精神。这一过程的实现,最为关键的是调整戏剧主题精神与人们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关系,这是戏剧艺术价值提升的过程。因此,戏剧必须时时改革,时时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晚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 B、《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 D、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雷笋,顾名思义,是_______。惊蛰春雨,鲜嫩的雷笋便破土而出。它的鲜嫩程度取决于挖收的时机:破晓之前,竹烟雾集,竹径通幽,笋农们就通过地面的隆起及裂纹,找到尚未完全窜出地表的嫩笋。雷笋更是“短命春日鲜”的代表,每年能尝鲜的时间不过15天左右。作为竹林中优势物种的发育芽,竹笋贪婪地汲取着整片林中的天精地华 , 经过整冬的蛰伏,笋身积满了还原糖与游离氨基酸,这正是美味之源; _______,雷笋从离开母体那一刻开始,就进入了以微秒为计量单位的衰老期,呼吸作用让笋中的糖分迅速转化为纤维素,氨基酸也逐渐流失殆尽,于是笋的口感_______。所以,在春天能吃到新采的雷笋,真是舌尖上的幸福。

    (1)、下列各项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的玲子,总是受到亲戚或邻居的称赞,大家都会对玲子的父母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有一天晚饭后,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玲子问家人:“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才能算有出息呢?”

    爷爷说:“当大官,有权力,光宗耀祖。”

    奶奶说:“能挣钱,会顾家,孝敬父母。”

    爸爸说:“能力强,素质高,事业有成。”

    妈妈说:“有名望,口碑好,受人尊敬。”

    亲人们的话语,让玲子陷入了沉思。当晚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这样写到:“现在学习成绩好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吗?不同角色身份的人,对有出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将来究竟怎样发展才能算真正有出息?”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哪些思考和感受?请以“我看‘有出息’”为话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