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
1.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2. 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3. 韩非子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由此可见,韩非子( )A、认为儒墨之学是不可信的 B、反对法古,主张顺势而为 C、强调法治的不容置疑性 D、极为排斥“尧舜之道”4.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 )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 B、旨在推动社会变革 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5. 西汉初年,儒生陆贾总结秦朝灭亡以及先秦政治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作《新语)12篇,主张“行仁义,法先圣",同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受到汉高祖刘邦极大赞赏。陆贾的思想( )A、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B、丰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学说 C、促使汉初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为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6.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东汉末年( )A、儒学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7. 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 )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 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8. 先秦有思想家主张:“礼起子何也?曰:人生雨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敏制礼义以分之……,是礼之所起也。”下列选项中属于该思想家主张的是( )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人性本善,旅行仁政 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9. 为适应汉武帝强化权威的需要,儒家公羊学派以《春秋》“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主张对谋反的淮南王进行诛杀,后又以“大复仇”思想为汉武帝出击匈奴提供理论依据。但公羊学派坚决反对盐铁专营政策,甚至以天降异象为由,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要求皇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据此可知汉代儒学( )A、开始成为政治附庸 B、政治诉求过于理想化 C、积极干预现实政治 D、宣扬天人感应的学说10. 下表是关于先秦时期天命观念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反映出( )
主要记述
引文出处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天裴忱辞,其考我民”
《尚书大诰》
“夫民,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
A、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已萌发 B、古代神权和王权的紧密结合 C、天命神权下人文精神的发展 D、古人对天的认知已趋于理性11. 西周人认为:人间只有天子有资格与上天沟通。但天子对上天的请求,不是天子一人的要求。这一观念( )A、扩大了天人感应影响 B、蕴涵了民本色彩 C、削弱了家国一体体制 D、限制了周王专制12.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上述说法的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C、“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D、“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3. 汉代的法律明令禁止复仇,但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对为至亲复仇的嫌犯多方加以宽免,如缑氏女玉为父报仇,县令欲论杀之,后因申屠燔进谏,而得以减免死罪。这反映了汉代( )A、有法不依的司法弊病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宽刑省法的法制观念 D、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14. 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号和“明德慎罚”的思想;春秋战国“非杨即墨”;从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反映了( )A、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 B、古代法制思想的流变 C、神权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远的传统15. 马雷舍夫在《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统计了苏联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状况,1928年占比54.5%,1932年占比70.7%,1937年占比77.4%。这种变动表明(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 B、苏联经济政策急需调整 C、苏联避免了经济危机影响 D、农业资本投入不断减少16. 戈尔巴乔夫曾回忆说:“经历(1985年)四月全会的转折将近一年后,我们发现改革政策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而许多人将这一政策视作县花一现的例行行动……我感到党内和管理阶层官僚在强烈抵制,上面轰轰烈烈,下面却寂静无声。"由此可知,当时戈尔巴乔夫 ( )A、对苏联改革前景持悲观态度 B、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力主调整苏联国家改革政策 D、强调苏联激进改革的必要性17. 1932年,苏联组建了2502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14.8万台拖拉机,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农庄则用农产品支付劳动报酬。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农业机械化的完成 B、经济发展的计划性 C、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8. 下表展示的是1928—1937年苏联民众的消费情况(图中数据为相对的消费指数),由此可知( )A、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B、人口增长抵消了工业化成就 C、五年计划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19. 苏联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挤、战胜和改造等一系列过渡的形式。”这里的“错”是指( )A、没收地主和皇室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C、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货币和商品贸易 D、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体制20.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广大居民中大力提倡住房公社居住形式,“住房公社”由单独的一间房间以及公共厨房公共食堂幼儿园、浴室、理发馆等公共场所组成。这一居住形式反映了(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B、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 C、国家强化对民众的控制 D、民主平等原则得到贯彻21. 1962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把州和边疆区的党组织改组成两个独立的党委会,即“工业党”和“农业党”。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 实现国家经济发展 B、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 C、增强地方自主意识 D、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22.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决议指出,粮食订购制“在今后能够而且必须成……促使那些通过合作社同社会主义工业发生联系的小生产者自愿地联合起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此可知,粮食订购制( )A、 缓解了战争造成的粮食短缺 B、保障了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 C、推动了集体农庄时代的到来 D、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23. 1918年,列宁指出富农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要无情地向富农开火,消灭他们”。1921年列宁对富农态度变得相对缓和,同意富农加入合作社。这一变化主要是为( )A、国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 B、对富农的改造已经完成 C、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24. 下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情况(年平均增长率,%)。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产业结构失衡加剧 B、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C、经济改革带来混乱 D、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5. 1921年5月,列宁提出: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商品交换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能较正常的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但后来,他又指出:“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列宁的这些观点( )A、 有利于苏俄(联)生产力的有序发展 B、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开始的标志 C、为粮食税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D、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认识26.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 是列宁时期经济政策的再现 B、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D、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改革重点27. 列宁在1921年指出:“假定在千百万小农旁边没有电缆纵横的先进的大机器工业——这种工业按其技术能力和有组织的‘上层建筑’以及其他伴生的条件来说,能够比从前更迅速更便宜更多地向小农提供优质产品——那么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由此可知,列宁主张( )A、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降低工业品的销售价格 D、强化小农和大工业间的联系28. 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29. 从1961年到2000年,联合国提出四个“发展十年”计划,经历了从优先追求高增长率以解决南北差距扩大问题,到强调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再到确立保护环境与发展协调一致的原则,直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联合国( )A、国际发展战略与时俱进 B、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 C、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国际协调能力的提升30. 某学者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复苏乏力,陷入长期停滞状况。对此,各国政府在经济贸易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排斥外来民族的攻策。去全球化充斥西方,已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该学者认为( )A、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逐渐瓦解 B、逆全球化正成为世界潮流 C、贸易保护主义妨碍经济全球化 D、南北国家差距在不断缩小31. 下图为漫画《西方国家与全球化》,漫画中“西方国家”坐在火烫的凳子上冒汗。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全球化缩小了南北发展差距 B、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获益者 C、全球化对西方国家造成冲击 D、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32. IBM前副总裁拉尔夫·戈莫里说:“在这个全球化的崭新时代,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早已分道扬镳。与过去相比,对美国全球性企业有利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民而言,已经未见得是什么好事了。”拉尔夫·戈莫里指出经济全球化( )A、使美国国家职能面临新挑战 B、受到原主要推动者的阻力 C、违背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D、不利于美国经济长远发展33. 源于西方的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和日本以后,导致了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上述现象说明( )A、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 B、东方各国本土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 C、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地文明产生冲突 D、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34. 有学者认为: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这一观点旨在强调欧盟( )A、尚未建成集体决策机制 B、制度缺陷不能应对危机 C、一体化进程将难以为继 D、存在利益多元化的矛盾35. 2019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禁止华为采购美国科技原料的命令生效,根据此命令,美国供应商必须获得政府特殊许可,才能向华为出售产品。但截至2019年6月,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占据了最高份额达28.1%,在全球获得的5G商业合同已达到50份,其中28份在欧洲签订。由此材料可以看出( )A、依靠科技自力更生是发展的根本 B、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谋取利益 D、经济全球化对民族企业发展不利36. 读下图,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关税收入减少 B、国际贸易争端逐步升级 C、发达国家关税收人增多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二、材料题
-
37. 材料: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1921年《关于经济政策的提纲》中指出:“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赢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至此'在列宁的指示下,货币改革74234开。1922年货币改革全面展开,苏联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14234克)等多——币并行的局面。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1925年货币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指出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的目标。(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38. 全球贸易自由化是发展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1825年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
法国:拿破仑三世时期(1852年—1873年),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德国: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把4个邦国、2300万人口统一起来。随后德意志关税同盟不断扩大,到30年代末,有88%的德国人口生活在关税同盟国家之中。
英法:1860年签订《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进口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则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产品的进口关税。
英普:规定两国船只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经济风暴的另一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更严格的进口限制、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关贸总协定框架下的历届多边贸易谈判简表
时间(年) 参加方数目 谈判重点 签订的双边协定数 第一轮 1947 23 关税 123 第二轮 1949 33 关税 147 第三轮 1951 39 关税 150 第四轮 1956 28 关税 59 第五轮 1960-1961 45 关税 90 第六轮 1964-1967 62 关税与反倾销措施 30300 第七轮 1973-1979 99 关税、非关税措施及“框架”协议 33000 第八轮 1986-1993 139 全面而广泛的贸易谈判 26400 ——摘编自赵峰《世界贸易组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中期确立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并分析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措施”“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正式上的紧张关系”的依据。(3)、根据材料三,概括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向。39.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王朝兴替伴生是孔子思想的“死”与“活”,是孔子的“死去”与“活来”。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彭富春教授在《死去的孔子与活着的孔子》一文中就指出:“通过对于孔子思想边界的区分,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死去的思想,礼制束缚了个体的生长,仁爱限制了情感的丰富。”“一个死去的孔子只会讲《论语》中的话,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材料三: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如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2)、阅读材料二、三,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