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通过观察图1到图2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旧石器时代文明发展程度较低 B、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极为发达 C、中华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趋势 D、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趋势
  • 2. 《礼记·大传》写道:“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据此可知,西周推行( )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 3. 经过长期的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到了战国时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大国中,原本属于同一诸侯国的有( )
    A、韩、赵、魏 B、齐、楚、燕 C、韩、齐、魏 D、燕、赵、秦
  • 4. 商鞅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这主要得益于下列哪项举措( )
    A、“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废井田,开阡陌’
  • 5.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下表所示是这一时期三位著名思想,家的主张,①②③分别是(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的理论。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

    A、孟子、邹衍、韩非 B、孔子、老子、荀子 C、墨子、老子、韩非 D、墨子、邹衍、荀子
  • 6.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创设皇帝制度 B、全面推行郡县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焚书坑儒
  • 7. 秦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下图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入的是( )

    A、临洮   辽东郡 B、羌中   北向户 C、临洮    朝鲜 D、陇西    曲阜
  • 8.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赭衣塞路,囹圖成市,天下愁怨” ……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徭役繁重 B、法律严酷 C、社会动荡 D、打击特权
  • 9. 《史记》是司马迁代表作,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下列事件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安史之乱 D、大定之治
  • 10. 为了稳固边疆,开拓疆域,西汉时期设置了(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北庭都元帅府
  • 11.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

    A、吴——蜀——东晋——西晋 B、蜀一一吴一一东晋一一西晋 C、吴一一蜀一一西晋——东晋 D、蜀一一吴一一西晋——东晋
  • 12. 公元311年,当北方一个民族大军南下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
    A、犬戎 B、越族 C、羌族 D、匈奴
  • 13. 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士族当权,影响巨大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C、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D、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 14.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隋朝历史成就的是( )
    A、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 B、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 C、开始实行租调制 D、开通大运河
  • 15. 唐朝统治者往往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16.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孟郊登科后,在京城骑着马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之情。这得益于(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7. 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导致财政收入锐减。为此,唐政府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该赋税制度是( )
    A、均田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 18. 下列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对立的示意图,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 19. 根据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 )

    A、监察 军事 财政 B、财政 监察 军事 C、军事 监察 财政 D、财政 军事 监察
  • 20. 余靖在《五溪集》中对中国历史上某一少数民族政权的官制有以下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日南宰相、南枢密”。该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B、西夏 C、大理 D、蒙古汗国
  • 21. 宋与金政权之间民间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材料中“场官”的主要职责是( )
    A、维护贸易 B、领兵作战 C、批复奏章 D、强买强卖
  • 22. 面对北宋中期出现的“三冗”问题,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实现富国强兵 C、整顿吏治 D、防止金兵南下
  • 23. 南宋和金朝签订绍兴和议后,尽管宋金之间仍有零星的战争,但这在较长时间里维持住了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根据和议内容,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之为( )
    A、岁币 B、岁赐 C、岁贡 D、岁赏
  • 24.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

    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

    ②天宝以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

    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 天下足。”(陆游)

    A、安史之乱的危害 B、文学体裁的演变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赋税制度的沿革
  • 25. 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下列关于元朝建立的时间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916年耶律阿保机 B、1114年完颜阿骨打 C、1206年铁木真 D、1271年忽必烈
  • 26.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下列关于元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行省军政大权集中,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设置宣政院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C、全国共设河北、山西、江浙等10个行省 D、行省起初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形成为常设机构
  • 27.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现象与之不符的是( )
    A、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门第观念淡化
  • 28. 2007年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远洋贸易船。它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现已经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从上述材料中可推断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泉州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港口

    ②南宋的造船业比较发达

    ③南宋时期,纸币已是全国范围内的主货币

    ④精美的瓷器是当时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9.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是宋元时期科技水平的主要代表。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
    A、孙思邈 B、毕昇 C、沈括 D、郭守敬
  • 30. 宋元时期,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有这么一座城市,曾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这座城市是( )
    A、扬州 B、大都 C、杭州 D、洛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0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5分,共40分)

  • 31.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 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在政治上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各自职能并写出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的事件
  • 32.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包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此时,非华夏各族的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到了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剧烈的兼并、统一……许多内迁民族,已被华夏所吸收、融合。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民族大迁徙状况。在北方,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形成与汉族的杂居,并建立了以“十六国”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中华文明并未因最高统治者族属变更而中断……北魏统治者更是吸收汉族士人,通过一系列汉化政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的融合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在南方,大批汉人移居江南,甚至入迁蛮、俚、僚等族聚居地区。在汉族向南方民族地区渗透的同时,政府为增加赋役,加强对山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往往采取强制迁徙的方式使少数民族移居平地。

    ——摘编自段红云《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发展特点》

    材料三: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而塞外之一统,始于元”。在元朝超大规模的疆域内,有着不同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的多元族群。尽管存在显性的族群歧视,隐形的社会隔阂,统治方式也多有弊端,但是毕竟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元朝疆域空间成了华夷各族群的共同家园。元朝不仅将边疆的多元族群纳入统一的政治体中,并且在文化认同上使边疆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摘自陈彩云《元朝疆域观演变与多民族国家的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统治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融合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实现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的前提和因此而产生的新民族。并用一句话概括元朝边疆管理出现的趋势
  • 33.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一直影响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 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复兴儒学。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背景下,孔子提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以及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被削弱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场复兴运动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