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平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一)(五四学制)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0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 2. 下列对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其大约生活在70万年—20万年前。 B、根据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以得知,北京人同现代人模样基本相同。 C、从遗址出土的骨针和装饰品可以得知,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D、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劳动工具的进步反映出文明逐渐向前发展
  • 3. 历史研究中,下列选项最可信的当属(   )
    A、神话传说——“女娲补天” B、出土文物——司母戊鼎 C、电视作品——《汉武大帝》 D、明清小说——《三国演义》
  • 4. 《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 5. 图1中所示的“古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契丹文 D、西夏文
  • 6.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 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7.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8. 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洽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 9. 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后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 10. 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 11. 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 12.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仁政治国” D、依法治国
  • 13.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附近的军事重地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   )
    A、加强了中央对北疆的控制 B、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制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 14. 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 )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 15. 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大泽乡起义

二、非选择题

  • 16.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该制度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来源于哪家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在秦朝时的具体表现。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如图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人教版教材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西汉时期在政治上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 18. 人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的接力者和传播者。通过历史名人,了解文明历程,可以深刻感悟到文明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拜祭炎帝活动已有八届,拜祭黄帝活动已有十一届,参加者越来越多,关注者遍布五大洲,动辄数亿人。......我认为,拜祭炎黄标志着,或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高扬,甚至可以说是又一次觉醒的标记。

    ——《光明日报.许嘉璐》

    材料二:

    材料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四:秦朝虽然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重要的政治制度和伟大的工程建筑,对后世影响深远。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华民族祭拜炎帝、黄帝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言论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家的思想?
    (3)、概括回答,材料三中的秦皇、汉武各有何历史功绩?
    (4)、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影响深远的工程建筑的例证?
  • 1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起源】

    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思想光辉】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青铜文明】

    材料三:如下图

    【制度文明】

    材料四

    (1)、请写出图中文字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儒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西汉董仲舒的哪一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青铜时代的高超的制作工艺,请按顺序写出它们的名称?
    (4)、材料四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创立的什么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