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学情调研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0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对传统的制度和观念进行解释时是从自己的道德观念来推导。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这里的“孝”表达了“孝”的德行。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会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B、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解释是: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C、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 现代文阅读II闲 章
曾立力
李一禅是位书法家,尤以金石篆刻著名。
他治印从不用反书,对着印章直接下刀。没了反书的束缚,方寸之间任其纵横捭阖,神思飞扬,苍劲顿挫,金戈铁马入印来;集奇伟瑰怪为一体,寓出神入化之险远,独具一格。
这天他去散步,来锻炼的人还真不少。不意遇见位晨跑的小伙子,穿身红运动服,挺精神的。恭恭敬敬冲他道声:“大师好!”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已然跑远。接连几天都这样,这人是谁?在哪见过?
买下这栋旧宅,是在十多年前。那时房子不值钱,印章也不值钱。平日里,李一禅除却在家读书、治印、练字外,就是出席各种讲座、书法展,忙于应酬。名声在外,邻里间很少有人认识他。
回到家中便向夫人打听,相比之下夫人对周边人事熟络多了。夫人告诉他,这人叫刘博,两口子都在市重点小学教书,买下了他们家旁边那栋二层小楼,搬来没多久。
自此,每当刘博恭恭敬敬问候他“大师好”时,李一禅必定回应道:“芳邻刘博好!”使得两个人的见面,像谍战片里的接头戏那样郑重。
远亲不如近邻,过天刘博来家里拜访,尔后便有了些走动。
李一禅有个怪毛病,视印章如亲儿子,最忌非专业人士讨论专业问题,尤其是那些半瓶子醋的人说些套话假话。印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用得着旁人评说!
刘博不知是真不懂,还是有意回避,每次来话星子都没溅到上面半点,从未谈及。闲聊几句,起身告辞,客客气气地来,客客气气地去。小伙子说话有分寸,举止得体,讨人喜欢。
李一禅对刘博说,他也教过书,自然多了份亲近感,至于没去回访,不是他故作矜持,不肯移驾,而是没这个习惯。
李一禅没去走动,夫人倒是常去。一天晚上,夫人兴冲冲地回来跟他说,刘博两口子在家里办了个小升初的补习班,得知他们的孙子正值小升初时,主动提出让孙子来补习,学费全免。夫人还说:“不能让孙子输在起跑线上,没读上重点小学,一定要读上重点中学。”夫人对孙子比对儿子还上心。
李一禅在家只是个甩手掌柜,既然夫人都不怕麻烦,他还能说啥?便叫儿子把孙子送来。儿子儿媳都很忙,正愁孩子无人管,顺水推舟,当晚就把孩子送了过来。李一禅说:“补习费自然是要给的,说不定人家两口子正还着房贷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孙子的成绩大有长进,皆大欢喜。乐得夫人黏在李一禅身边老夸:“你看人家两口子,水平就是不一样!”
近年来,李一禅的印章越刻越少,价钱却是越来越高,一口价。这是什么地方?艺术的殿堂,不是菜市场,可讨价还价的。只是,李一禅从不收钱,夫人收。自己收,显得太不讲究。这天刘博来家里探访,神情却与以往迥异,端着杯茶半天不开口,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好像有事求他。李一禅刚赴了个饭局回来,趁着酒意笑说:“刘博小友,你我可是‘三老ˈ关系啊。其一,我们是近邻,视同老乡;其二,你是我孙子的老师,也就是我们家的老师;其三,我比你年长,你是小老弟。有啥事尽管直说,老夫定当不遗余力!”刘博这才不好意思地说出口:“想求大师一枚闲章,永久收藏。”
李一禅听后面露难色,心里叫苦不迭,后悔刚才把话说得太满。刘博有所不知,不是熟得不得了的人,李一禅从不为人刻闲章。闲章不闲,譬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譬如徐悲鸿的“一尘不染”,等等。那都是寄情于印,生命的真迹啊!闲章,最好是自己刻。
可话既然已经说出了口,况且自己的孙子让人家费心不少,岂能说了不算数,出尔反尔?遂答应赠刘博一枚闲章,与其共勉。十天后来取。时间说短了,不金贵,李一禅深知个中玄妙。乐得刘博连连拱手作揖,欢天喜地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就在李一禅快要淡忘了这事时,突然在朋友圈里看到微友说了段笑话:他们单位的头最近不知从哪得来枚“思无邪”的闲章,每每签字画押后都要盖上那枚闲章,说是既可防止别人模仿他的笔迹,又可增加些单位里的文化品位。随后微友还发了个笑脸。
李一禅心头一动,忙问能不能发个视频过来看看。微友说:“没问题呀!手头正有未来得及报销的单据,拍下发给你。”
嘀嘀,点开一看,正是他为刘博刻的那枚闲章。李一禅像被人捅了一刀般难受,哀叹道:“哎哟哟,埋汰了枚好印!”旋即拨通儿子的电话,吼道:“赶紧把你儿子接走,爱去哪去哪,别放我这。”平心静气后,拿起刻刀,找出块寿山石,为自己重新刻了枚“思无邪”的闲章。
改天他去散步,遇见刘博,对方恭恭敬敬问候:“大师好!”李一禅照例回应道:“芳邻刘博好!”面容平淡,眼睛里闪过点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突出了现在李一禅的印章价格不菲、一章难求,为后文写刘博向他索闲章的情节做铺垫。 B、小说中李一禅赠予刘博“思无邪”闲章,是因为他意识到刘博心机深沉,所以借此勉励其做到思想纯正。 C、小说通过李一禅微友的领导借口增加文化品位而滥用“思无邪”闲章的情节,讽刺了社会上附庸风雅的现象。 D、小说的首尾都写到刘博与李一禅见面时彼此问候,话语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但其意蕴却明显不同(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介绍李一禅治印的情况,既照应了首段的内容,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作者善于运用塑造人物的技巧,将视章如子的李一禅与颇有城府的刘博相较,产生了很强的艺术张力。 C、小说以李一禅为主线人物,刻画人物多用正面描写,兼有侧面烘托,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心理活动描写。 D、小说巧用留白艺术,如结尾处李一禅“眼睛里闪过点什么……”,省略了诸多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3)、请结合文本,说说李一禅两次刻“思无邪”闲章的用意有何不同。(4)、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换作“篆刻大师李一禅”更好,因为小说大部分篇幅并未提及“闲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文本二: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 ,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B、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藏室”是藏书之所。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有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3)、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指出了圣人遵从“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如圣人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B、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C、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传,实属难得。 D、老子认为成大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③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4. 古代诗歌阅读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5. 名篇名句默写(1)、《论语十二章》 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其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富贵生活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 ”。(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和宇宙是永恒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2年初,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好评不断,_____________。在春节期间作者梁晓声做客“学习强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世间》的创作初衷,他想让“八零后”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知道爷爷辈们是怎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_____________。他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嘉年华”,工人阶级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重压,改革开放的车轮从他们缓缓弯下的脊背上驶过,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无上光荣的,也是经历过时代阵痛的。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成长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梁晓声认为时代变迁不是断层,( )。
正如原著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遵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在五十年_____________的时代进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作品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时代”“好人”“奋斗”的价值追求,呈现了“中国故事”中的_____________,以及“最中国”的情感表达和广泛的文化认同、集体共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高潮迭起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B、跌宕起伏 砥砺前行 沧海桑田 家长里短 C、高潮迭起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 D、跌宕起伏 筚路蓝缕 新旧嬗变 市井气息(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B、《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C、《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D、《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B、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C、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 D、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7. 语言文字运用Ⅱ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进步,需要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较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1)、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压缩在这一百天里,经历发芽、开花、打籽,完成了生命基因的复制”,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到艰难跋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重温那个年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感受一个个革命英雄牢不可破的信念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总能让人热血澎湃。
历经岁月沉淀,那个红色的时代,那面血染的旗帜,永远熠熠生辉。回望百年党史,会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正是那些红色的故事和红色的精神,才让中国青年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请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写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的演讲稿,表达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