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11-0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 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2. 现代文阅读Ⅱ蜘 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 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城市的矛盾:“我”患有恐高症,而城市里面高楼密布。 B、“我”隐瞒恐高的真相:“我”尝试克服恐惧,成功赚到很多钱。 C、“我”高空作业时的状态:“我”呕吐出汗,成为他人眼中的“蜘蛛”。 D、“我”的异化:“我”因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被人救援后成为蜘蛛。(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一个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在大城市实现理想,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终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了“蜘蛛人”。 B、开头引入“我”的遭遇,描写了“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C、作者截取了一个父女对话的片段,借孩童的口吻指出了“我”此时就像一只蜘蛛,一幕充满谐趣的对话却因以“我”的视角来呈现而具有讽刺意义。 D、“我”身上所背负的是一个打工者在城市立足的理想,然而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被城市的蛛网塑成了蜘蛛。(3)、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有人评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的意象加以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 , 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注】①谷应泰(1620--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D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一致。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②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
(5)、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4. 古代诗歌阅读石州慢①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注】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早春时节天气的漠漠轻寒,又表达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 B、本词由不同时空串接,由写眼前春景,到追忆昔日的画楼饯别,再回到如今的两地相思,别有情致。 C、“顿成轻别”,在“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
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以景结情、意蕴悠长。(2)、据王灼《碧鸡漫志》载,“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原作为“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请问改句比原句好在哪里?5. 名篇名句默写(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让我们感受到在广阔天地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超脱世俗的快乐与自由。(2)、《六国论》中,“ , ”两句表明了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会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得到的好处越多,就越会加紧侵略。(3)、学习是一种态度,不论年龄大小,自觉与他人交流,总会有所收获,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 , 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 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 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7. 语言文字运用Ⅱ五代造纸技术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封建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窟所出西北地区制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传世的南方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用纸亦不精细,这毋宁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当时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 。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昇在全陵(今南京)宴居、读书及批阅奏章的殿室,其中藏有图书、琴瑟及文房用具。至南唐后主李煜时,设官局监造名纸供宫中御用,因号澄心堂纸。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四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南唐灭亡后,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无人知晓,竟长达半个世纪。直至传入北宋一些著名文人之手后, 。史学家刘敞从南唐宫中得到一百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 , 它是以楮皮为料,用敲冰水举帘荡纸精制而成。这种纸坚滑如玉,洁白如雪,纤维细密如蚕丝,而且质地较为厚重。
(1)、下列句子中的“经济”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经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宋史》中说,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B、常人记述此事,累千言而不办:使高手为之,三百字足矣,何等经济! C、郭绍虞先生题书,同一册书买三本,方便剪贴,也因其经济较为宽裕。 D、制造业供需回升,表明在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经济水平有明显改善。(2)、请在文中横线外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